每到天气炎热的时候,就有不少人手上长水疱,痒得不得了。而且一旦挠破,里面还会流出一些不明液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种透明“小水泡”——汗疱疹。
1.正确识别汗疱疹
所谓的汗疱疹,也叫出汗不良性湿疹,或者掌跖急性湿疹。它的本质是一种湿疹,具有以下特点:
1.最常见于青年群体,儿童或者老年人很少见;
2.主要皮疹是水疱,水疱位置较深,不易破;
3.伴随发红症状,水疱消退后会有脱皮;
4.突出症状是剧烈瘙痒,基本没有疼痛;
5.发病特点是反复发作,可以在数月或数年间频繁发作;
6.主要部位是手掌、手指侧面、手指背面、脚底前方等手或脚部位,左右比较对称。
汗疱疹很容易和其他疾病混淆,下面表格中,列举了几个常见的、容易误诊为汗疱疹的疾病以供大家区分:
2.为什么会得汗疱疹?
关于汗疱疹,有一个很常见的误区,是以为汗疱疹就是因为出汗、汗多引起的,其实不然:
第一,汗疱疹,或者出汗不良性湿疹,在医学上是一个误称(misnomer)。好比用“灰指甲”指代指甲的真菌感染,这也有问题,因为医学上的灰指甲特点并不是指甲变灰。
第二,汗疱疹的病因或者诱因其实很多,甚至有不少人病因并不明确,而出汗和汗疱疹的关系其实比较弱。
总结起来,与汗疱疹患病有关的因素可能有:
1.本身有特应性皮炎(也叫作特应性湿疹),尤其是儿童的汗疱疹;
2.有接触某些过敏原,比如含有镍元素的金属制品和其他过敏原;
3.其他部位(比如脚上)有真菌感染,可以引起别处(比如手上)的汗疱疹,这是一种自身的免疫反应;
4.有手足多汗的情况;
5.抽烟,不管抽的是香烟还是电子烟;
6.日晒;
7.情绪波动以及精神压力大。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具体的引发因素和加重因素也会各有不同,甚至很多人莫名其妙就发生了。
如果要找出患病源头,可以在生活中多关注每次发作前的可疑因素,正规就医,找皮肤科医生协助判断,必要时可以做斑贴试验等协助寻找原因。
3.如何“拿捏”汗疱疹?
汗疱疹本身是一种湿疹,外用糖皮质激素药膏就是最常见的治疗,参照说明书或遵医嘱使用即可。
但是,我们治疗汗疱疹,其实要更精细化,眼光要更长远。一来可以更好的控制现有病情,二来可以减少未来的复发和反弹。
在用药方面,要注意以下四点:
1.可以选择效果较强的糖皮质激素,比如糠酸莫米松乳膏、卤米松乳膏,因为汗疱疹的炎症比较深,手脚的角质层厚,地奈德等弱效糖皮质激素效果预计不太好;
2.瘙痒厉害时,还可以增加止痒药物,可以外用薄荷脑软膏;
3.必要时可以试着口服抗组胺药物,例如西替利嗪(遵医嘱使用);
4.反复治疗仍不见好转的,要及时找专业医生复评病情、调整方案。
和药物治疗同步要做的,还有很多护理细节,这也是很多患者容易忽视的:
一是要注意保护局部皮肤。比如说,可以用温水或者温和的洗涤剂(推荐弱酸性洗手液)洗手。洗手、洗脚后擦干水分,并注意多多保湿。
二是工作或者做家务时,如果不得已要接触特殊的化学物质(比如洗衣服、洗碗),可以戴上手套操作。倘若碰水时间长,可以取下戒指、手表和手链等饰品,以减少合金里面的金属元素和皮肤发生微观反应。
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应注意观察,避免触碰对病症有影响的风险性物品,这对减少复发也有莫大的帮助。
遇到这个磨人的“小妖精”,如果没办法自己处理,那么,千万记得去搬救兵——皮肤科医生。
(编辑:梁智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