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山里一万多名孩子,他把青春洒在大山

发布时间:2021-01-29 16:19 来源: 佛山新闻网

   “老师,你什么时候再来山里教我们上课?”每当伍景勋来到支教点,一群学生总会围着他学知识,这样的场景熟悉而温暖。

  从2006年“好友营”开设以来,一万多名大山里的孩子在伍景勋等多位支教老师的引导下,树立梦想、成长成才。

  

  从学校没有一个孩子考上高中,到学生们大学毕业后返乡支教,15年间,伍景勋见证了当地乡村教育的一步步跃进,也将自己最好的青春和梦想,洒在了这片大山深处。

  一次失败旅程促成支教善举 

  伍景勋是地道佛山人,1996年大学毕业后就职于一家涂料企业,很快成长为中层管理人员。投身于公益事业,本不在他的人生计划之内。一次旅行,让他误打误撞走上了公益之路。

  2005年10月,伍景勋和朋友到四川和西藏旅游,由于同伴身体不适而被迫改变行程,来到四川大凉山一个叫木里的藏族自治县。

  走进县里的小村庄,伍景勋看到当地学校环境十分简陋:教室里没有黑板,只能支起一块小木板,学生还要从自己家里搬来凳子。

  

  更令伍景勋惊讶的是,由于个别村子地处偏僻,即便当地村民自发修建了小学,却一直没有等到愿意来教书的老师。“村子里42户人家,40多个学龄儿童没有上过学,整个村子200多人只有一个人上到小学三年级,其他成年人全是文盲。”伍景勋说。

  这段经历让伍景勋萌生了到大山支教的想法。“花两年时间来这里支教,万一能改变孩子们的命运呢?”2006年8月,伍景勋做出了一个让身边人惊讶的决定:辞掉月薪上万元的工作,到山里支教。

  

  支教之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2006年盛夏,伍景勋开始在各个论坛上广发“英雄帖”,招募支教志愿者。经过数月筹备,他带着3名刚招募的老师赶赴四川木里县,翻开支教生活第一页。

  起初木里白碉乡烂房子村的村民不支持,不让孩子过去上课,“读书?读了书又能怎样?读书一年要交1000多元伙食费,如果不读书,一年放羊可赚2000多元。”但伍景勋从未放弃,不仅发动支教老师上门劝,还会拉上孩子的其他亲戚,走上泥泞的山路去家访,几乎每一户家访两三次,最终说服学生家长村里凑齐了一个班,他的支教之路也渐渐步入正轨。

  

  派驻支教老师到乡村小学后,学生从41个增加到76个。然而,此时的伍景勋却面临一个两难的抉择。原本只计划用两年时间支教的他,不得不重新考虑未来的选择。

  “走了孩子怎么办?”这是伍景勋心里最放不下的一块石头。两年来与孩子们的相处,让他不忍心就这样离开。“支教活动不能停,不然孩子没学上。”

  伍景勋咬咬牙,决定边工作边做公益,挤出时间将公益事业坚持下来。

  爱心延续,学生返乡支教 

  随着支教活动一年年地展开,如今伍景勋的“好友营”足迹已遍布青海、湖南、江西、贵州等地的贫困偏远山区,1200名志愿者老师帮助当地儿童克服路途险峻、家庭贫困等困难,送去上学的机会。

  熊洞16岁时曾受“好友营”的帮助和教导,如今就读于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暑假的时候,熊洞决定回家乡支教2个月,还自掏腰包,网购了一批小学教辅读物。熊洞的小学同学杨李秀知道后,也加入了熊洞的行列,成为支教班的第二位老师。

  苏小英是来自大凉山的女孩,曾在“好友营”帮助下,到佛山完成学业。毕业后去湖南做了半年的支教老师,随后留在佛山工作,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这几年,她攒了一笔钱帮父母治了眼疾、风湿,家里面也新修了房子。两个弟弟,一个从师范学校毕业,另一个当上了兵。

  

  在佛山帮助下,苏小英(右)走出大凉山,来到佛山学习。

  这15年里,“好友营”也见证了祖国脱贫攻坚巨大的成果。乡村的环境越来越好,国家帮扶的力度一直加大,当地村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烂房子村修起了一条直通水运码头的水泥路,孩子们上学再也不用翻山越岭了。

  2015年后,烂房子村的4所“麻雀学校”不再办学,学生集中到白碉乡中心学校接受义务教育。

  “我觉得我们非常幸运,在祖国脱贫攻坚的浪潮中,我们作为一个小团队能够奉献出一点点力量。”聚沙成塔、汇流成海,伍景勋及“好友营”点点滴滴的力量汇集起来,就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工程。

  

  聆听小康故事 

  2021年1月28日上午,佛山市委宣传部主办的“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用百姓宣讲活动首场活动在佛山传媒集团举办,全程通过佛山发布、佛山新闻网、佛山头条APP等平台实时直播,同时也在今日头条、百家号、触电新闻同步播放。截至活动结束,总计超7万人围观。错过直播不要紧,赶紧扫码看回放,一起分享小康故事的喜悦和感动~

  

 

  佛山新闻网、佛山发布联合出品

  策划:李琳 陈洁仪 

  记者:王璐璐 盛慧 

  图片:受访者提供 

  编辑:王嘉欣 

(责任编辑:何燕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