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 “中等生”如何成就科创强磁场

来源:佛山日报 时间:2021-03-04 14:53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当前,一场场科技创新攻坚战在全国各地密集打响,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揭榜挂帅”征集机制等成为各地科技创新工作的着力点。

  距佛山1200公里外的合肥,已悄然进入全国科技创新的“第一方阵”:量子传信、悟空探秘、热核聚变、铁基超导,一批“国之重器”“黑科技”成果成为城市名片;获批建设全国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创新指标稳居全国前列。

  为什么是合肥?一座经济总量、城市能级、科教资源都并非“尖子生”的城市。同为制造业大市、新一线城市,合肥的科创之路,对全面建设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佛山能带来怎样的启示?

  坚持科创的毅力:“笨功夫”熬出大成就

  对于抓科技创新,无论什么措施,只要好用,我们就用好;无论多大投入,只要值得,我们就舍得。

  仰望星空,探索无疆。

  初冬时节,位于合肥西北部蜀山湖之滨的科学岛上绿树成荫,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就镶嵌在一片葱郁中。走进研究院所在的小楼,里面没有人员频繁来往,十分安静,但这里的科研脉搏却与世界最前沿同频共振——

  全球第一台全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人造太阳”,诞生于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吸引海归集聚的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创造过多项世界纪录。

  “‘托卡马克’装置希望解决的是人类能源利用的终极课题,它是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载体平台,利用这个平台的实验,可能发散出科研新方向、新技术。”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工作人员说。

  上述两个装置是合肥系列大科学装置群的一部分。合肥,是中科院在北京之外科技资源布局最多、最重的战略之地。在中科院和中科大联合加持下,目前合肥获国家发改委批建的大科学装置共有6个,加上其他在建或申报中的大科学装置共11个。

  原始创新是创新发展的源动力。当许多城市回过神想要布局大科学装置时,合肥已形成大科学装置群。这步“先手棋”在数十年前就已悄无声息地布下。自1989年首次提出“科教兴市”以来,合肥一直把创新作为坚定不移的城市发展战略。

  年近90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垣,曾在合肥的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工作15年。在他看来,合肥的崛起没有秘密,就是“认准的事,没有瞻前顾后,大胆投入,干就完了。一年接着一年干,一届接着一届干,看似笨功夫,实则大成就”。

  在长达30多年的科创“马拉松”后,合肥创新的硬核重器终于厚积薄发。

  依托大科学装置,“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嫦娥钢”“质子刀”“托珠单抗”“量子显微镜”等相继在合肥问世,离子医学中心进入试运营。原始创新强磁场作用进一步显现。

  “对于抓科技创新,无论什么措施,只要好用,我们就用好;无论多大投入,只要值得,我们就舍得。”合肥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2020年,合肥地区研发投入强度达3.3%左右,预计2022年将超3.5%,已超过创新型国家和地区2.5%的水平。

  2020年,合肥科技创新好消息不断:国家实验室建设工作取得决定性进展,“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和“一室一中心”分平台立柱架梁,能源、环境、大健康、人工智能研究院组建运行;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未来网络实验设施等大科学装置加快建设。

  面向“十四五”,安徽“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中,合肥的国家实验室、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滨湖科学城是主要载体平台。合肥提出了“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高地”目标,除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外,还要争取国家布局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力争建设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50个,在量子科学、类脑科学、生命科学等前沿基础领域形成更多引领性原创成果。

  支持科创的热忱:倾全城之力“放下一张书桌”

  或许正是合肥“再怎么支持也不为过”的热忱,和“放得下一张 平静的书桌”的氛围,让城市与院校、人才与创新擦出了火花。

  合肥对科创的吸引力,润物细无声。“和一些大都市相比,合肥确实少些区位优势,但另一方面,这里也少些诱惑、少些浮躁。”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建国说,科学岛良好的生态环境,让合肥在充满竞争和诱惑的都市里,为科研人员“放下一张平静的书桌”。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2700多名员工中,领军人才如两院院士、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等超300人; 在整个合肥,服务的院士人数达135人,全市共设立院士工作站68家。

  从全国范围来看,拥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合肥分院、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知名高校院所的合肥,在科教资源布局中并不占先,在城市能级上也仅算中等。但或许正是合肥“再怎么支持也不为过”的热忱,和“放得下一张平静的书桌”的氛围,让城市与院校、人才与创新擦出了火花。

  20世纪60年代,安徽、合肥争取到外迁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落户,并长期看重中科大、倚重中科大、大力支持中科大的发展;世纪之交,合肥又争取到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落户。长期以来,两家中字头单位成为合肥基础研究和重大创新的策源地。

  1999年,中科大学生刘庆峰带领团队开始中文语音技术的创业。十余年后,科大讯飞成为智能语音和人工智能领军企业,并承建了我国首个认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科大讯飞成为合肥创新的一张名片。

  2000年以来,合肥的创新与产业的同频共振效应逐渐显现,产业与人才进入相互成就、良性循环的阶段。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暨智能网联汽车等为代表的“芯屏汽合”串珠成链,产业之路越走越宽广,从科大讯飞龙头带动到中国声谷崛起,合肥人工智能产业链逐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暨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环境产业等创新人才向合肥汇集。

  近年,合肥城市面貌、交通区位、综合环境不断提升,成为国内城市中的新贵,成就吸引人才的强磁场。合肥成为新一线城市,近10年人口净流入城市排名第五,18岁~35岁“中国年轻人心目中的美好生活城市”排名第一,连续第3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连续6年入选“中国十大幸福城市”……

  在人才政策上,合肥敢于对标先进城市,不遗余力。去年9月,合肥出台《关于进一步吸引优秀人才支持重点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试行)》,在原有政策基础上继续提档升级。

  毕业于安徽工业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张龙,在北京工作两年后回到合肥。在中国声谷工作的他说,合肥人才政策中的租房优惠是他选择回来就业的重要原因,现在合肥科创产业发展越来越好,相信凭自己的专业知识能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曾经以“孔雀东南飞”闻名的合肥,如今有了越来越强的底气引进人、留住人。某招聘机构发布的《2019高校应届生专业就业竞争力观察》显示,合肥应届毕业生本地求职率排名全国第11名,上榜应届生毕业期望工作的前十五强。

  “养人的地方,创新的天地。”这句话为合肥的格局定位做了最好注脚。

  锚定科创的智慧:另辟赛道抢占发展制高点

  当前合肥各类创新平台载体星罗棋布,与大院大所共建合作平台26个,为合肥的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

  创新在哪里兴起,动力就在哪里迸发。放眼全国,无论是经济能量、产业基础、区位禀赋等,合肥在很长时间里都是“中不溜秋”的城市,如何实现凤凰涅槃?

  锚定科技创新,是合肥弯道超车、另辟赛道的巧妙落子。

  2019年4月,全国首座以创新为主题的场馆——安徽创新馆在合肥开馆,这里集中展示了安徽最优质的科技创新资源,是名副其实的“创新网红”。

  如何把这个科创资源聚宝盆,转化为创新发展动力源?

  在安徽创新馆服务管理中心主任陈林看来,创新馆是一座桥,在高校和产业之间发挥着桥梁纽带作用; 馆里的工作人员要做技术经纪人,对科创技术进行细分和甄别,对市场需求进行疏导和挖掘。

  目前,依托创新馆的科技大市场,合肥已引入23家知名科技服务平台,按照“千名经理人、千场对接活动、千亿交易额”目标,推动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2020年,该馆共举办科技成果转化活动69场,发布创新成果500多项,直接和间接促进成果转化项目金额超500亿元。

  包括安徽创新馆在内,当前合肥各类科研机构、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载体星罗棋布,与大院大所共建合作平台26个,为合肥的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在众多目前仍是冷门的产业领域,合肥已依靠创新的优势,抢占产业高点。

  在很多城市还没弄清量子为何物时,基于量子研究院的成果,合肥已走在前面:完成国际上首个规模化量子网络“合肥城域量子通信试验示范网”等重大项目建设,形成科大国盾、本源量子、国仪量子、国科量子等一批研究量子领域先进技术的企业,量子关联企业达20余家。

  在合肥与中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合作共建的合肥离子医学中心,质子治疗系统预计今年开展临床实验。质子治疗是国际上最先进的肿瘤靶向放射治疗技术之一,可大大降低放射治疗对人体正常机能的伤害。中心二期还将安装合肥自主研制的首台质子装备和国产重离子装备,建设世界级肿瘤放疗中心。

  在佛山,城市安全运行监测中心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构建形成“城市安全大脑”。这一项目源自合肥。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在全国打造出首个“城市中台”,将数字科技全面融入城市发展,研究院正在以合肥为圆心,面向全国布局安全产业、智慧城市的万亿大市场。

  如今,创新力量正在转化为产业动能。2020年,合肥有7家企业在科创板上市,数量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二。2019年全国瞪羚企业城市分布中,合肥排名21位。

  锚定科创,从科创成果转化延伸,合肥向着全球科创枢纽加速奔跑。

  佛山观察

  科技创新从仰望星空开始

  今天的科技布局,很大程度决定了明天的产业布局。

  没有哪个时期,科技的进步和更新迭代像当前一样快速;没有哪个时期,科技对生产生活的改变像今天一样天翻地覆;也没有哪个时期,从国家、城市到企业都像今天一样重视创新。

  制造业大市佛山,正在科技创新上铆足劲地补短板、聚资源、筑高地,以推动产业转型。短短几年,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季华实验室、仙湖实验室等已搭建四梁八柱,全市每年财政科技投入突破百亿元,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5718家,人才总量增至170万人。“十四五”期间,佛山要在科创平台、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上继续奋力。

  同为万亿城市、新一线城市、制造业大市,合肥与佛山在科创的基础、禀赋、资源等方面有较大差异,不可能照搬照学,但合肥科创的思维却能给佛山以启发:

  合肥的启示之一,就是科技创新既要脚踏实地,也要仰望星空。几十年来,脚踏实地是佛山乃至广东制造业发展的法宝,我们能够敏锐地抓住市场需求,能够开创性地“无中生有”,能够形成成熟的生产和销售链条,但也容易形成不重视基础研究和产品研发、偏重生产和销售等思维定势。要看到,当前科技对生产制造的革新尤其是产品的迭代是空前的、革命性的,仅仅专注于一域的改良和精进而忽视了科技大势、行业大势的把握,往往容易成为又一个“诺基亚”。仰望星空,就是要在科技创新中重视基础研究的驱动力,在一些赛道上提前布局、抢先起跑、形成优势。在聚力推动“2+2+4”先进制造集群发展的同时,佛山应该提早思考布局下一个五年、十年、二十年的产业布局,依托几十年来对市场把握的敏锐触觉,主动学习对科技走势的宏观思考,引入和借用科研院所的智慧力量,提前规划、提前布局。

  合肥的启示之二,是要发挥优势为我所用。几十年来,佛山在产业大潮中培育了一批熟悉市场、熟悉产业、熟悉运作的领导干部和企业家,有着丰厚的民间资本和较为成熟的营商环境。无论科技和产业如何更新迭代,市场经济始终是内在的规则。只要充分发挥优势,佛山就有望在科创时代长袖善舞。例如,在大科学装置布局上,佛山不太可能在短期内有所暴发,但不意味着佛山已失去机会。相反,围绕现有的科研平台,佛山企业和资本积极介入这一领域,对这些成果进行投资、加速乃至产业化、市场化,“未来产业”孵化就有望成真。

  大跨步赶上这股创新的时代浪潮,期待佛山亮出大手笔。

  佛山行动

  强化科技大攻关,加快建设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取得更多新突破,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佛山市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报告

  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高标准建设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对接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加快引进高端人才、核心技术和关键项目,引领一环创新圈跨越发展。大力推动季华实验室创建国家实验室、仙湖实验室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积极筹建创新药转化医学平台和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P3实验室),争取更多国家级、省级重大技术创新平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点实验室落户。持续实施大院大所合作行动计划和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加快建设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广东(佛山)研究院、清华大学佛山先进制造研究院、华南高等研究院(佛山)等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更有力技术支持。

  ——2021年佛山市政府工作报告

 

  策划/吴礼晖、何仁军

  统筹/王亚亮、尹保山、吴岚岚、何宁、陈伟鹏、陈婉萍

  采写/佛山传媒集团全媒体报道组记者刘嶒

(责任编辑:何燕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