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走进经济特区国家级新区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时间:2021-04-02 18:06

  “对创业公司而言,薪资待遇太高我们承受不起,薪资太低又难以吸引到人才,所以我们一直希望政府能够对科技企业有些奖补政策。”3年前,前来广州南沙创业的蔡怀富一直为吸引不到高端人才而苦恼不已,没想到有朝一日成了真。

  广州南沙区近日印发了《支持南沙科学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若干政策措施》(下称《若干政策》),提出“真金白银”推动南沙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

  “针对那些在南沙区创业或长期创新的高端人才,南沙将提供最高达500万元的安家补贴,如果是院士或领军人才,补贴标准甚至可以提高到1000-2000万元。”蔡怀富认为,这将极大地弥补南沙在吸引高端人才、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方面的短板。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不止在人才引进方面派发“红包”,《若干政策》的奖励补贴还覆盖了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科研平台落地、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科技创新的全链条。

  自2012年正式获批成为国家级新区后,南沙一路发展壮大,先后获批成为广东自贸试验区片区之一、升级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南沙的定位和功能已经从城市新区,上升为担负重任的国家战略。如今,南沙再次承担起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的重任。

  “内引”:下血本重奖创新主体 

  “长期以来,南沙一直都缺少比较大的科研院所,导致南沙的原始创新能力有些不足;同时,这里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在承接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也不如广州市区以及深圳。”一位不具名的创业者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要想改变现状,一定要打破常规,舍得拉一些大的实验室、创新平台来南沙。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该人士提出的建议恰是南沙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的着力点之一。《若干政策》中对于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与科研平台落地极为重视,在提升创新主体自主研发能力上下足了“血本”。

  例如,《若干政策》提出对区内新认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一次性奖励500万元;对区内企业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经省市认定的,在建设期内就可获最高3000万元的科研条件建设补助、最高2000万元的运行经费补助、最高3000万元的成果转化补助。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引进的首位高端人才杨华勇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自己之所以放弃优厚的待遇前来南沙,“就是奔着实验室而来”。他口中的实验室,是广东省对标国际一流打造的国家实验室“预备队”,是广东省及南沙近年来重点打造的科技创新平台。

  “没有高水平的平台,就吸引不到高水平的人才,原始创新与成果转化自然无从谈起。”杨华勇认为,正是得益于实验室的建立,才引得大批高端人才汇聚南沙。实验室成立一年多,目前已汇聚47个海洋领域高层次科研队伍,其中包括16个院士团队,以全职和双聘形式吸纳的科研人员达到800余位。

  独角兽牧场CEO冯建林也注意到,《若干政策》还提出对区内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分别可获得300万元、100万元、50万元一次性资金奖励。同时还对企业研发经费支出、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建设给予补助或奖励。其中,研发经费支出额比上年增长10%以上的企业,每年最高可获1000万元的一次性资金奖励。

  “科技企业孵化器是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平台,是培育科技型企业、推动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冯建林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通过对孵化载体的进一步加强补贴和推动,能够进一步促进创新创业氛围集群的系统性打造,激活整个创新政策。

  冯建林所在的独角兽牧场,是一家专门从事人工智能企业孵化的平台,在南沙运行三年以来,已连接了30余家战略合作伙伴、50余所科研院所,累计培育孵化校友企业达180余家,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平台类项目超50个,举办科技交流活动近200场。

  “外联”:深度参与广深双城联动 

  近年来,随着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南沙区在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上地位日益突出。尤其是站在粤港澳大湾区推动创新发展、广深加速推进双城联动的“风口”上,南沙区正着力积蓄创新驱动能量,努力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枢纽节点。

  数据显示,自广东自贸区广州南沙新区片区挂牌5年多来,南沙区科创发展持续加速:南沙建成各类创新平台331个、集聚190多家人工智能企业、吸引7256名高端领军人才和骨干人才……

  除此之外,南沙区的各类创新平台也已超过300个各类创新平台,从南沙资讯科技园到南沙科学城;从中科院“一院三所”、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等几家“老牌”科研院所,扩充到如今13家广东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南沙区的科技创新力量不断集聚。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落实推进,南沙区携手中科院共建南沙科学城、中科院明珠科学园,为大湾区前沿科学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创新打造了重要载体,形成了以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为龙头、大科学装置为核心的海洋科学国家实验室预备队体系。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产业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也已动工建设,核心科创平台正在南沙加速成型。

  科研院所相继落户、新兴产业集群持续壮大,南沙区的科技创新驱动力大幅增强。在广深推进双城联动的机遇下,南沙区也主动尝试“外联”,深度参与广深双城联动,迎接新一轮科创合作发展机遇。

  2020年10月22日,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和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签署了推进广深科技创新合作框架协议,提出共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开放共享科技创新资源要素、推动创新平台合作、共促科技成果转化等合作事项。

  广州市委常委、南沙区委书记卢一先强调,要加强与深圳光明科学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对接合作,高标准打造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推动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省实验室、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深海科技创新中心、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等海洋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建设国家级可燃冰勘探及产业化总部基地。

(责任编辑:关霭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