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女生:实现顺德鱼灯的"网红梦" | 幸福圆梦 我的故事⑤

发布时间:2021-11-06 15:14 来源:佛山新闻网

2021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2021更是圆梦之年。在国家发展的新时代浪潮下,佛山人成就了一个又一个幸福梦想。在今年国庆节期间,佛山新闻网特别推出“幸福圆梦 我的故事”专题策划,通过展现10位来自不同行业的普通佛山人用奋斗实现自己梦想的故事,传递他们对城市发展的心声,展露佛山精神气质的丰富内涵,讲述动听的佛山人圆梦奋斗故事。

点击视频,看鱼灯姑娘在佛山圆梦的故事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顺德大良鱼灯制作技艺

作为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延年发展和创新之路

始终是一道几何难题

是谁在推动传统文化迈向新时代?

90后鱼灯姑娘冯艳慈

闯进我们的视野

 一面之缘,迷上鱼灯之美

六年前,热爱手工艺的她,在一场非遗体验活动中,看到老艺人潘培森制作顺德大良鱼灯。“我很喜欢竹子的材质,喜欢用竹子制作的手工艺品。”冯艳慈回忆初见大良鱼灯的场景,那正是她打开“非遗传承之门”的“钥匙”。

凭着对“竹子材质”和手工制作的热爱,冯艳慈决定要认真制作一盏大良鱼灯,并把这门手艺当作自己今后谋生的方式。“对没有任何基础的人来说,制作鱼灯的第一个步骤即选竹子就成了一大困难。”

冯艳慈介绍,初次制作大良鱼灯,把竹子烧断是家常便饭,被竹子弹上手也是屡见不鲜,“驯服”一根细竹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设计图样、扎骨架、扪纱、描鳞、上色、贴鳞、装灯,而鱼灯的制作过程则需要极大的耐心。

冯艳慈正在制作鱼灯据地方史料记载,顺德于清中期已流行制作、观赏花灯。至清末民国时期,鱼形花灯开始在顺德大良盛行,擅长制作鱼形花灯的能工巧匠也由此多起来。彼时,顺德机器缫丝业发展兴旺,经济繁荣,致使民众业余生活也丰富多彩起来。正月期间,顺德的会景、神诞等喜庆活动尤盛,其中大良鱼灯会便是正月里备受瞩目的盛景之一。

顺德鱼灯

2013年1月,顺德鱼灯制作技艺被列入顺德区第四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9月被列入佛山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心中有梦,手中有艺

冯艳慈大学读的是金融专业,而毕业后,她却做了“不挣钱”的选择——成为大良鱼灯制作技艺传承人。“父母其实一开始反对这份工作,因为不挣钱,说工作不是光有情怀就可以了,但我还是坚持自己的选择。”冯艳慈表示,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自己都会坚持把大良鱼灯制作技艺传承下去。

冯艳慈与父母的合影

六年后,她做了一个梦,“一条蓝色鲸鱼在星空中游荡”,她开始对鱼灯制作进行创新摸索,制作鲲、鲸鱼等有着梦幻色彩的新型鱼灯。

冯艳慈制作的新型鱼灯“鲸”

传承创新,让鱼灯真正“网红”起来

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创新,在冯艳慈看来,当下鱼灯制作技艺的传承最需要的是“新鲜血液”。于是,她将鱼灯制作过程简化为8个步骤,把新型鱼灯带进校园、社区等区域,让鱼灯变成备受年轻人喜爱的“网红”。

传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冯艳慈在古香古色的和园创办了和园鱼灯馆,用以承载顺德自清代延承至今的古老鱼灯艺术。同时,还制作一本“鱼灯秘籍”,将自己做过的鱼灯种类记在秘籍里,让艺术与生活进行深刻碰撞。

和园鱼灯馆

“佛山是历史文化名城,

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

像粤菜、陶艺、武术,包括顺德鱼灯,

都是属于佛山的地域文化自信。

我希望鱼灯可以像双皮奶一样出名,

提起鱼灯就能让人想到顺德。”

在佛山

冯艳慈是众多非遗传承人之一

多年来,他们坚持传承与创新

让佛山非遗历尽岁月仍熠熠生辉

他们让非遗文化从“活起来”

到“火起来”,再到“红起来”

传播到世界各地

焕发全新活力

佛山新闻网出品

监制:严剑锋

统筹:骆静、陈婉萍、吴昔芳

记者:陈来

摄像/后期:庞浩丰、张家欣、潘孝发

海报:刘初一

(责任编辑:刘陈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