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6月25日)召开的南海区文旅高质量发展大会,让我们看到南海正以“举全区之力赋能、全方位参与建设”的磅礴气势推进文旅产业。我认为,其背后是一场关乎区域经济转型的战略抉择。南海倾注全区力量发展文旅产业,根本目的在于激活区域发展新动能、开辟经济增长新赛道。
文旅产业是南海撬动消费升级的核心杠杆。在“岭南山水、智造重镇、文化福地、改革先锋”的定位下,南海清醒认识到文旅产业对经济的强拉动作用。政府统筹50亿元建设资金、协调银行200亿元新增授信,其目标直指三大硬指标:接待游客人数、过夜游客人数、旅游收入同比均增长不少于10%。这种精准投入与目标设定,彰显了南海将文旅作为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关键抓手的战略意图。
全域资源整合是南海突破发展瓶颈的必然选择。 面对土地开发强度高、传统产业转型压力大的现实,南海创新提出“六大空间资源共享计划”,将“青山、绿水、公园、街区、工厂、场馆”等沉睡资源全面激活,将“七湖三湾”水域经营权交给市场开发,推动超100处文创街区和老旧物业免费供社会使用。这种全域资源盘活模式,正是南海突破资源约束、创造发展新空间的务实之举。
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共创机制是南海模式的核心优势。南海以空前力度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发展格局,政府搭建“文化福地”研讨、“十五五”献策征集等20个“金点子”的共商平台;大胆将水域经营权交给市场;创新推出“协会+群团+家庭户+主理人”机制,评定100家主理人门店、汇聚500名主理人。这种多层次共创体系,确保政策制定“接天线更接地气”,实现资源效能最大化。
新兴业态培育是抢占产业高地的关键落子。南海布局极具前瞻性,打造全球首艘清洁能源艺术游艇“新南海1号”,开通3条新能源游艇航线;7月投运热气球低空观光项目;建设7个以上宠物友好场景。这些举措绝非简单跟风,而是瞄准未来消费趋势的战略卡位,为南海文旅注入持续竞争力。
文化IP产业化是提升区域价值的破题之钥。南海深挖“龙舟、醒狮、功夫”等文化富矿,全年举办龙舟赛事不少于100场次,力推“叠滘龙船漂移”成为全国IP;策划超200场龙舟、醒狮、功夫体验活动;开发龙舟、醒狮等文旅IP金融产品。这种文化资源产业化运作,正是提升区域辨识度与品牌溢价的核心路径。
南海的文旅革命,是一场以政府主导破局、以市场机制赋能、以全域资源为基、以新兴业态为翼的战略突围。当沉睡的青山绿水变为发展动能,当老旧厂房街区焕发新生,当传统文化IP转化为产业优势,南海正通过文旅高质量发展,探索一条资源型区域转型升级的特色之路。这场全区总动员的文旅变革,其价值不仅在于10%的经济增长目标,更在于为同类区域提供了“点绿成金”的南海方案。
文/陈荣彪
以上文章只是作者个人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佛山新闻网的文章均系佛山新闻网原创作品,版权归佛山新闻网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编辑:黄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