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逝的浪潮中,点亮一盏灯

2025-06-24 21:27 来源:佛山新闻网

content_65f0019220779

九江乡土文化保育工作扎根于真实的历史现场与鲜活的人文故事,近年来在文化遗产修复、华侨寻根、社区记忆重建等领域的实践尤为动人。这些案例不仅印证了文化保育的生命力,更揭示了传统如何成为当代人安顿精神、凝聚认同的源泉。

今晚应邀回到家乡九江,与一群九江乡土文化保育的热心乡人相聚,聆听他们的故事。在此,不妨举三个典型实践,展现九江这群保育工作者如何以“温情革命”的方式延续一方水土的根脉。

万善堂修缮:百年慈善基因的现代转译

九江万善堂始建于1898年,由旅港侨商岑伯铭及社会贤士捐资兴建,曾以“赠医施药、赈灾济困”的善举成为九江人的精神灯塔。2024年7月,这座濒危的百年慈善地标启动修缮,引发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全民行动。

全民善举的当代回响。修缮项目发起后,一个月内吸引近250人次捐款,既有万元大额捐赠,也有十元、三十元的点滴心意,重现了126年前乡人节衣缩食共建善堂的集体记忆。九江医院(前身为万善堂医席)医护人员主动募捐超2.1万元,视其为“精神原点”的回归。

从“竹筹义诊”到公益枢纽。历史上,患者凭竹筹免费就医的平等理念(如黄钜昌、冯培枝等受助者的故事),将在修缮后转化为健康科普、中医体验等现代公益服务。建筑本身则成为慈善文化展厅,串联起万安善院等乐善地标,形成“慈善双子灯塔”。

社会贤士的活态传承。邓锡华以“传承祖辈善行”为号召,地情专家陈品良对三年史料挖掘还原“施粥救饥”的感人细节,都印证了慈善非为怀旧,而是激活当代人行动的精神资源。

跨国寻亲网络:华侨乡愁的落地生根

九江作为著名侨乡,其海外乡亲超20万人,保育群体构建了一套“从线上线索到线下团圆”的寻亲支持系统:

数字时代的族谱破译。今年,美籍华裔青年开乐(Kyle Shin)凭一条中文生涩的小红书视频求助。九江乡土文化保育群的陈品良、余学伟依托地方族谱与侨史研究,从其曾祖母“纸儿子”(Paper Son)移民史中锁定关氏、梁氏家族线索,助其找到九江祠堂并团聚12位亲人。开乐以“Son of Paper”为艺名创作家族说唱歌曲,将个体寻根升华为移民史公共记忆。

警民协作的温情接力。2017年,马来西亚华侨潘氏家族持残缺族谱赴九江寻根,迷路之际获民警卢孟顿、王永和带领走访河清村祠堂,最终找到太公旧居与在世后人。这类“族谱+地缘”协作模式,已成为九江基层治理的文化赋能范例。 

个体生命记忆的修复:跨越时空与和解的桥梁

保育工作亦关注被历史浪潮冲散的个体命运,为其提供情感修复通道:助人者亦是疗愈者。无论是协助寻亲,还是为抗战孤童冯培枝留存“红薯救饥”记忆,保育者在记录苦难时,始终以“尊严叙事”替代悲情渲染,让历史伤痕成为理解人性的窗口。 

九江的实践表明,真正的乡土保育从非怀旧式封存,而是以历史基因回应现代人“我是谁”“何以归家”的叩问。当万善堂的竹筹化作扫码捐款的二维码,当小红书视频连起百年离散的家族,当遗弃地的徘徊升华为跨洋和解——文化便在人的行动中流动起来。 

乡土文化不是博物馆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江河。九江保育者们以“温情革命”的方式证明:唯有当传统真正融入现代生活的血脉,文化传承才不是悲壮的挽歌,而成为生生不息的进行曲。

文/陈荣彪



以上文章只是作者个人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佛山新闻网的文章均系佛山新闻网原创作品,版权归佛山新闻网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尾图

(编辑:黄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