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李锦记新会双水七堡的生产基地,夏风裹挟着浓郁的酱香扑面而来,三千余个三层楼高的巨型晒缸如陶俑方阵般矗立,在阳光下泛着深褐光泽。这座占地2000亩的“酱料王国”,不仅是李锦记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更是一座承载百年匠心的活态博物馆。
李锦记生产基地。
酱香里的时空穿越
在“百年味道馆”,1888年珠海南水镇的那间发明蚝油的茶寮被原景重现,炭炉上沸腾的蚝汁仿佛仍在诉说创始的偶然与必然。从手工木桶虾酱到全球300多款产品,从澳门老铺标签到神舟飞船的太空酱料包,李锦记131年的历程被凝练成一条“滋味长廊”。而其“思利及人”理念,恰如企业文化的定盘星,它不仅是经营智慧,更是贯穿种植、生产到合作网络的伦理基石。当参观者摩挲复刻的百年蚝油瓶时,解说员一语道破:“利他之心,才是李锦记穿越三个世纪的秘方”。
数学公式中的品质偏执
生产车间的玻璃幕墙后,一条每小时灌装4.8万瓶酱油的智能流水线正无声奔涌。墙上“100-1=0”的标语,将品质哲学转化为冰冷的数学逻辑。全球独步的圆盘制曲系统确保微生物发酵均匀,取代了传统竹匾的不可控;2000项检测标准的严苛网络,30道工序环环相扣,200个质控点织成天网。CNAS认证实验室里检测精度达十亿分之一,这份“航天级标准”让李锦记成为唯一荣获广东省政府质量奖的食品企业;晒缸上的编号构成溯源基因,一旦某批酱油异常,可瞬间锁定原料产地、发酵班组甚至运输车辆。
采风团参观李锦记生产基地,感受其匠心文化。
从岭南灶台到太空厨房
在航天酱料展示区,一支牙膏状挤压包揭示着味觉与科技的共谋。2012年,李锦记以“超越标准为标准”的质检体系通过航天中心严苛筛选,五款酱料随神舟九号升空。为适应太空失重环境,包装历经三次迭代:从手撕袋到防漏挤压瓶,再到可循环使用的复合膜包——每次开合节省5克垃圾,对太空舱而言堪比黄金。更颠覆性的创新是与太空研究院合作的3D食品打印机,让未来深空探索的“按需烹饪”成为可能。
绿色工厂的生态哲思
穿行厂区,颠覆传统工厂的刻板印象。地源热泵系统从地下百米汲取恒温能量,成就全球首家地热酿酱油的创举;太阳能光伏板与玻璃晒缸辉映,年减排二氧化碳相当于种植3万棵树;湿地公园净化废水,池中游鱼成为水质宣言。这种将“思利及人”延伸至自然生态的实践,让李锦记摘下“国家绿色工厂”的桂冠。
李锦记的传奇,本质是东方伦理与工业理性的融合样本。“思利及人”解决了“为何而造”的命题,指引企业从商业利润迈向社会责任,如设立李锦记航天奖学金、希望厨师项目等;而“100-1=0”则回答“如何造好”,用数学的绝对性对抗人性的妥协欲。当全球食品工业陷入标准化与个性化的两难时,李锦记以晒缸上的手写编号与智能圆盘的钢印编码并存,在规模生产中留存手艺的温度——这或许正是中国制造走向高处的密钥,以价值观为锚,以苛求为帆,在传统与未来的裂缝间架起桥梁。
“环两江”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建议,李锦记的东方伦理与工业理性融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借鉴和学习的样本。
图、文/陈荣彪
以上文章只是作者个人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佛山新闻网的文章均系佛山新闻网原创作品,版权归佛山新闻网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编辑:梁智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