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山“环两江先行区”的战略版图上,南海片区以占核心区53%的面积贡献近四成GDP的体量,成为当之无愧的“C位担当”。面对“百千万工程”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时代课题,南海以千亿真金白银的投入立下军令状,要让长期滞后的西部六镇,成为托举佛山雄狮跃高的关键后腿。
这并非虚言。当南海区委书记顾耀辉以“雄狮跃高,关键看后腿力量”点明西部振兴的迫切性,一场以两江水脉为轴、以产业升级为刃的攻坚战已然打响。九江镇临港国际产业社区内,昔日低矮厂房正被智能装备与新材料基地取代;西樵山下的听音湖畔,草莓音乐节的声浪与“广东千古情”的舞影交织。文旅消费新场景的崛起,正将“岭南文旅第一镇”的蓝图化为实景。去年到今年,南海西部GDP增速高于全区水平,沉默的土地正发出破茧之声。
攻坚路径:四大战略支点重塑区域价值
首先看水陆联动打通经脉的空间重构路径。南海以“1+2+3+4”空间格局为骨架,重塑区域发展逻辑,1条活力水环成为沿西江-北江堤路打造的文旅融合标志带,氢能游船串联桑园围、听音湖等节点,构建“跳岛航线+滨水智轨”立体网络,实现“下地铁即登船”的无缝衔接。与此同时,季华路西延线陆路廊道破除“东西割裂”,35公里轴线串联禅南高三区;90公里水乡联动廊道激活樵北涌水系,推动九江龙舟基地与丹灶氢能产业园功能互补。2条发展廊道基本形成。
再看看产业跃迁的路径,在传统与战新双轮驱动下,工业上楼破解空间困局,在土地开发强度超50%的约束下,丹灶氢能产业园通过“工业上楼”集聚超百家企业,九江鱼花智慧养殖基地以物联网技术提升亩产效益30%,让“一条鱼”撬动亿元产值。同时,文旅引爆消费能级形成,依托“龙舟+”“大地艺术节”超级IP,2025年端午“龙超”赛事吸引游客92万人次,拉动消费4.67亿元;西樵山免门票政策触发游客量增长189%,“广东千古情”年观演650万人次,文旅融合成为西部崛起核心引擎。
然后看看人文赋能路径,从文化符号到经济增量体现文化赋能的实效。实施“1123”文化工程,让龙舟、水乡等非遗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叠滘龙船漂移大赛、在开发中的“水上F1闯关赛”、电动龙舟竞速等潮玩项目,63亿流量引爆社交媒体,创意得以转化。主理人机制下丹灶罗行墟试点“文产特派员”制度,艺术家与村民共创《竹-铠甲》现代舞巡游,将百年竹编技艺转化为文旅消费场景,带动社区活化。
最后看看机制创新路径,改革破壁正激活内生动力。依托“县域金融倍增工程”,农行“乡旅贷”6小时审批民宿贷款;政府联动商圈发放千万消费券,撬动“龙舟经济”8.32亿元消费,金融活水得以精准灌溉。飞地经济打破边界,“反向飞地”模式推动桂城楼宇经济经验嫁接九江临港CBD,大沥全球采购中心与西樵纺织共建垂直供应链。
破壁之战:四大关键难题的破解之道
第一,东西失衡痼疾以梯度发展破局。佛山东西部GDP密度相差近5倍,成为最大发展短板。南海千亿资金定向投放中,45%攻坚基建(南鲲大道打通丹灶-大沥动脉),30%注入产业(西樵听音湖新增2000学位),25%赋能民生(金沙岛湿地公园提升生态品质)。同步建立“东部带西部”协作体,桂城街道输出楼宇经济经验,助力九江打造“临港CBD”,弥合发展断层。
第二,土地瓶颈靠全域整治释放空间。面对制造业大市“无地可用”困境,通过地券、房券、绿券三券制度盘活存量用地,九江连片改造2000亩低效厂房,建设智能装备园区;西樵推进桑基鱼塘复耕,1152亩撂荒地变身现代农业园。试点“工业上楼”模式,丹灶氢能产业园容积率提升至3.0,土地效能倍增。
第三,金融活水渗透不足就打通县域经济血脉。针对县域存贷比长期低于60%的难题,广东创新“金融特派员”制度,农行“千人驻镇”行动覆盖901个乡镇,金融助理驻村解决茶企融资困境;发行全国首单“文旅专项债”,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氢能游船、鹿尔花园等项目。去年县域贷款余额突破1.52万亿,存贷比升至74.1%,金融毛细血管逐步贯通。
第四,生态转化难题以绿色经济新范式破解。面对制造业碳排放占比70%的压力,南海探索“生态资产化”路径,西樵山打造碳汇科普课程,联动中小学开展湿地研学;北江段开发“烟火水岸”经济带,水幕光影剧与船屋民宿激活夜间消费。引入卫星遥感监测生态承载,确保开发与保护平衡,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高附加值文旅产品。
崛起之势:从试验田到样板间
当丹灶氢能游船划开西江碧波,搭载的不仅是游客,更是一个区域的复兴梦想。听音湖畔,文旅灯火照亮的不只是夜空,还有传统制造业城市转型的希望。这里正书写着城乡协调发展的湾区范本。
南海的实践,印证了区域崛起从不是神话。它需要千亿重注西部的果决,也需要制度创新的勇气。从金融特派员驻村解决“三个不对称”,到文产特派员激活罗行墟;从“龙超”63亿流量出海架设文化传播桥梁,到氢能产业园与传统陶瓷厂共生的绿色转型试验——每一步都在回答“百千万工程”的核心命题:如何让潜力板变成增长极。
佛山雄狮跃向新高处的身影里,西部六镇挺直的脊梁正撑起这片土地的雄心。而南海的答卷,已然成为广东破解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硬核注脚。
文/陈荣彪
以上文章只是作者个人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佛山新闻网的文章均系佛山新闻网原创作品,版权归佛山新闻网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编辑:黄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