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网评 | 以人性化设计推动育儿友好型社会建设

2025-03-10 18:06 来源:佛山新闻网

content_65f0019220779

2025 年全国两会召开,全国政协委员张晓兰提出的《关于建设育儿友好型社区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提案》备受瞩目。其中,将公共场所设置第三卫生间的条文升级为强制性规定,以及在高铁线路上试行 “亲子车厢” 两项建议,引发热烈讨论,其背后是如何借人性化设计,推动育儿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议题。

近年来,“妈妈带男童进女厕”“高铁儿童哭闹”等争议频发,凸显公共设施 “适儿化” 的不足。数据显示,全国仅6%的城市公厕设有第三卫生间,难以满足带异性子女出行家长的需求。高铁车厢内也缺乏针对婴幼儿家庭的专门设计,导致家长在育儿过程中面临“无处可去”的尴尬。这种缺失不仅加剧育儿焦虑,还引发社会对立情绪。像2023年哈尔滨地铁站“男童进女厕”事件中,矛盾激化至警方介入,暴露了公共资源分配失衡的痛点。

关于第三卫生间与亲子车厢的提议,看似是技术性的设施改进,实则是向全社会传递一种价值观:育儿不仅是家庭责任,更是共同的社会义务。唯有通过系统性支持,才能让父母摆脱“孤军奋战”的疲惫,让儿童在包容的环境中成长,实现“幼有所育、幼有善育”的理想图景。

具体而言,第三卫生间不仅能解决异性亲子如厕难题,更是对育儿家庭权益的制度保障。将其设置从“推荐性”升级为“强制性”,意味着城市规划必须将育儿友好理念纳入刚性标准,从根本上保障育儿家庭的基本需求,让城市建设更注重细节,关怀不同群体。

“亲子车厢”的提议同样实用且具有象征意义。高铁作为现代化的标志性场景,其服务细节反映社会文明程度。设立独立亲子车厢,用隔音设施、儿童娱乐区减少对其他乘客干扰,为育儿家庭提供临时照护空间,避免家长在公共场合的无力感。这一试点若能推广,或将重塑公共出行中的育儿文化,推动社会从“忍受”儿童转向“接纳”儿童。

然而,设施升级仅是第一步。第三卫生间沦为摆设、母婴室被占用为储物间的案例并不少见,根源在于缺乏配套维护机制与公众意识支撑。而“亲子车厢”若缺乏科学管理,可能异化为“高价专座”,背离普惠初衷。所以,提案落地仍需双重保障:一是通过立法和财政支持,如将第三卫生间覆盖率纳入政府考核,提供高铁运营方专项补贴,确保设施建设和维护资金;二是借助公共教育,宣传“儿童友好”理念,减少对育儿家庭的隐性歧视,营造支持育儿的社会氛围。

此外,育儿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不能仅靠硬件投入,还需“软性”服务配套。例如,提案中提到的社区嵌入式育儿服务、普惠托育资源整合等,旨在通过多元主体协作,为家庭提供从“生”到“养”的全周期支持。这与近年来多地探索的“托幼一体化”“妈妈岗”等政策形成呼应,共同构成减轻家庭负担、提升生育意愿的社会支持网络。

张晓兰的提案为育儿友好型社会建设提供了具象化的突破口。从强制条文到试点车厢,这些措施既是解决问题的工具,也是社会文明的试金石。期待未来更多政策以“人的尺度”规划公共空间,让每个家庭在细节中感受制度温暖,让“友好”融入日常生活,成为全社会的价值追求。


文/孔德淇


以上文章只是作者个人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佛山新闻网的文章均系佛山新闻网原创作品,版权归佛山新闻网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尾图


(编辑:欧肖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