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网评 | 做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2023-12-06 15:34 来源:佛山新闻网

微信图片_20230419140414

乡村振兴是时代命题,中央对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产业兴旺”少不了文化产业的贡献,“生态宜居”就包括“山、水、田、园、湖、舍”等形成的文化景观,“乡风文明”彰显教化之功,“治理有效”突出礼法并用之效,“生活富裕”放在整个要求里则有“仓廪实而知礼节”“富而好礼”的意旨。可以看到,文化始终贯穿其中,因此,乡村振兴必须做好文化文章。

“产业兴旺”摆在乡村振兴第一位,说明以产带农富农的重要性。文化要有所作为,文化产业当然是不遑多让、舍我其谁。做强乡村的文化产业,首先要善于发现。乡村处处皆有宝。我们常说“礼失求诸野”,这个“野”主要就在乡村,因此可以说乡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大成地。例如在佛山,我们发现乡村确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有机结合体,古民居、旧祠堂、石板路、石拱桥等具有鲜明特色和历史感的建筑以及其所承载的历史故事不在少数。出秋色、行通济、烧番塔、北帝出巡等民俗活动动辄万人空巷,还有丰富的非遗资源,如狮头扎作、剪纸、陶塑以及咏春拳、洪拳等等。这些物与事、俗与技能够绵延至今,正说明了其生命力,也反映出当地人与之相生相融的一种状态,这就是文化存续、润物无声的生动写照,这正是做强做优乡村文化产业的富矿。

第二,要有文经相促的思维。文化产业具有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将为乡村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插上翅膀,也将对文化资源的保护活化形成反哺作用。要以文化的视角审视乡村的人、物、事,用发展产业的思维挖掘、整理、经营、放大人、物、事所承载的文化价值,把乡村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用新用活,在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之上拓展其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形成有底蕴、有特色、有故事的文化产业,做到“有的看、有的用、有的说”,帮助乡村聚人气、招财气、汇商气,让村民既富脑袋,又富口袋。佛山近年来持续推进古村落活化升级,盘活乡土资源、活化乡村空间、激活乡贤力量,涌现了紫南、松塘、逢简等文旅融合、宜居宜游、丁财两旺的明星村,这是文经相促振兴乡村的好样板。产业兴、环境好,许多年轻人也愿意回村居住,“空心村”变成“人气村”,这又是文经相促下的意外之喜。

第三,要善作善成。俗话说“七分靠做三分靠说”。对于文化建设而言,“说”即是“做”,“怎样做”和“怎样说”同等重要。因此发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既要干好,也要讲好。这方面佛山不乏好例子,例如每年端午节,通过开展系列活动如龙舟文化节、龙舟美食节等,佛山乡村一派红火,特别是南海桂城的叠滘村,一个龙舟漂移“爆火出圈”,引来了广大游客现场观赛,吸引了国内各大媒体竞相报道,形成了名片效应,在人们的脑海中清晰地打上了标记。这是借题发挥。南海著名的“翰林村”松塘村深挖特色文化,讲好翰林故事,建成活态化的翰林文化博物馆、松塘学堂体验馆,引入积厚堂民宿、福厚博物馆等旅游项目,丰富旅游业态。每年10月还举行翰林文化节,拜孔子,走青云路,登翰林门,跳传统舞蹈六佾,增强游客体验。这是古为今用。三水区培育乡村文旅讲者,让原住民带游当地景、讲好当地事,带动了乡村导游行业的发展。这是就地取材、就地成才。

当前,广东正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佛山立足乡村振兴,加快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正当其时。通过抓住“文化”这一贯穿乡村振兴总要求的主线,以文助产、以产兴文,乡村的业态会更丰富,文化传承保护会更有力,人居环境会更优美,基层治理会更高效,村民的日子也会更红火。

文/郑铿志

以上文章只是作者个人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佛山新闻网的文章均系佛山新闻网原创作品,版权归佛山新闻网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佛山网评


(编辑:黄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