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过三春,秋色今又逢。
十一月的第一个双休日,2023年广东非遗周暨佛山秋色巡游活动,以“传统+现代”创新融合的方式,带来了又一次文化盛宴。
佛山秋色,相传源起于明代永乐年间,在秋季农业丰收之时,民间举行庆祝丰收游行,俗称"秋色赛会"或"秋色提灯会",亦统称为"出秋色"。活动包括表演艺术和手工艺术两大类,有“车马飘地水灯景”七色之多,为国家级非遗。
时代的秋色,传统是根脉,创新是活力。
传统秋色,根植农耕时代,反映的是农耕生活。时过境迁,佛山早从传统手工业名镇转为中国制造业大市,其一流的营商环境,有着全球吸引力和凝聚力。人脉延伸到世界各地,财路拓展到四面八方,格守传统是必须,开拓创新是必然。
祖庙秋祭大典,一套完整的清代祭祀礼仪仗,以恭迎北帝,再现了历史盛况,维系着佛山本土传统文化。对乡亲来说,这是展示汉官威仪、承载乡情乡愁的平台,对于后来者而言,是对这座城市文化的深层次认知。
乡饮酒礼,源于周代,目的是为向国家推荐贤者,由乡大夫作主人设宴,后演为地方官设宴招待应举之士,此宴为"乡饮酒"。在佛山,此礼起于宋,盛于明清,同样是为才贤者而饮,此礼在如今仍有时代意义。为才者聚,为贤者饮,佛山之成就,是离不开吸引才者、凝聚贤者的。
更具传统现代融合意味的,是“听见·非遗”音乐会,共征集了25个国家和地区的62部室内乐作品,将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练并展示出来,这既是一次尝试,更是一个创新融合,让非遗“潮”上现代。
作为一座有功夫的城市,佛山功夫之力,在海纳百川、各博其长;佛山功夫之深,在开拓创新,众尽其力。
今年品秋色,佛山是底色,岭南是特色。
佛山,既是一座千年古城,又是一座开放包容的城市。人们肯定会注意到,在本次巡游的51个精彩参演节目中,27个是来自佛山五区,24个则为佛山之外的参加节目。如来自广深城市的《舞春牛》《灯舞·沙头角鱼灯舞》,来自西藏林芝市墨脱县艺术团、黔东南州歌舞团等省外团队的特色节目。
其中,极具岭南特色的中山长洲醉龙舞,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源于宋代,是中山民间特有的舞蹈,融武术南拳、醉拳、杂耍等技艺于一体,表演所到之处酒香弥漫,舞龙者则形醉意不醉,步醉心不醉,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
所有传统,都属当代传统,所有特色,都是时代特色。
有人说,这场秋色巡游,是传统文化的当代演绎,甚为客观。再深层次讲,任何演绎,只是方式,演绎方式在传承特色,底色着力在时代创新。
毫无疑问,佛山秋色的底色,就是开放包容。
文/杨文灿
以上文章只是作者个人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佛山新闻网的文章均系佛山新闻网原创作品,版权归佛山新闻网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编辑:欧肖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