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禅城区统计局发布今年1~4月禅城区经济运行情况。前4月,禅城经济运行延续平稳恢复态势,其中代表未来发展潜力的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投资呈现快速增长,分别同比增长56.9%和2.1倍。
两年前禅城推出制造业倍增计划时,可能很多人不会想到,这份打造都市制造中心的计划,这么快就带来了这么大变化:
2023年至2024年,禅城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和工业投资增速连续两年位居五区第一;2024年,禅城先进制造业投资增长51.9%,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2倍。
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产业。作为城市中心,禅城土地面积仅154平方公里,土地开发强度却高达82%。究竟是谁在重仓禅城?他们又为何敢于在这个时候选择禅城?
企业用真金白银投票
投资增长从哪儿来?看一组数据:
仅2024年,禅城区就引进超亿元项目137个,签约投资总额突破500亿元,超业精密、长木谷、中核维思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落地,增资扩产项目投资额同比跃升148%、项目数跃升165%。
2025年,禅城区安排区重点项目114个,其中产业项目61个,包含陶莹精密研发智造基地、奥创智能、德晟、中科诺等项目,涉及新材料制造业、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业、生物医药等行业。
陶莹精密研发智造基地计划投资10亿元,建设纳米材料中试平台及精密仪器智造中心;
奥创智能科技总部计划投资5亿元,聚焦汽配各类模具和自动化设备的研发和生产;
德晟智造总部项目引入多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紧扣当下产业发展趋势,瞄准具身智能机器人一体化关节和固定翼无人机舵机领域。
……
截至4月25日,禅城产业项目累计完成投资93.42亿元,这些项目的落地,直接拉动产业投资增长。
当企业用真金白银投票,持续重仓禅城,就是对这片土地未来价值最硬核的认证。
将土地“短板”变成跳板
从“挑花眼”到“看对眼”,这些先进制造、高新技术企业对禅城一见钟情,是因为志同道合。
无论是先进制造,还是高新技术产业,对城市环境、产业配套、人才引力要求很高。对于他们而言,禅城作为“中国工业第四城”的中心城区,每一个专长,都闪闪发光。唯一的拦路虎就是: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土地在哪里?
一直以来,土地紧箍咒是禅城的“先天不足”,但禅城却将“短板”变成了跳板。
这三年,禅城以“三年千万”硬核开路,目标直指整备超6000亩产业用地,累计建成载体近千万平方米;全力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全市首创“集转国+居改工”;优质空间持续释放,加快打造3个千亩产业园。
从推动土地整治到工业上楼,禅城不断上演空间腾挪术,让上下楼成为上下游,持续刷新城市中心产业天际线。
光有空间还不够,形成创新的雨林才能孕育参天大树。
去年以来,禅城携手省科学院破译成果转化密码,形成“实验室—中试平台—产业园”转化闭环;建设汾江科创带,打造“佛山科创服务中心”,形成“研发—中试—量产”梯度培育体系等,企业创新效率飙升。
这个时候的禅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底气说:“只要是好项目,在禅城都可以落地生长。”
二次创业焕发产业新春
数据增长也折射出禅城经济发展的转变:过去依赖土地财政与低端制造的路径已难以为继,禅城以“亩产论英雄”的决心,推动土地、资金、人才向新动能倾斜。
尽管近年来新动能势头强劲,禅城产业仍面临新旧动能如何更好接续的现实挑战:
一边是传统产业、传统技术面临产能过剩、红海内卷的困境;一边是新产业、新业态未形成规模,制造业依旧以传统产业为主且面临产业迭代慢、新头部企业缺失的现象。
但问题也是升级的跳板。
改革开放以来,佛山、禅城解放思想、敢为人先,涌现出海天、新明珠、佛山照明等全国知名企业,让产业和经济蓬勃发展。
在竞争更加激烈、发展日趋分化的新形势下,禅城已深刻看到创业环境之变,正拿出“敢饮头啖汤”和“二次创业”的精气神,不断在产业突围战中焕发青春新活力。
6月3日,佛山召开全市增资扩产企业对接大会,一场由本土企业掀起的增资扩产热潮,正成为“再造一个新佛山”的重要引擎。在这次大会上,有不少来自禅城的项目与佛山再续前缘。
当越来越多新面孔和老朋友在这里启程,当越来越强大的新动能在这里奔腾,未来的禅城,青春的禅城,还有无限可能。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黄宇琴、邓磊
(编辑:黄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