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主法治道路上砥砺奋进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佛山的实践发展综述

2024-11-08 08:12 来源:佛山日报

大道之行,壮阔无垠。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和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45周年。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同年6月,佛山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佛山的实践拉开了序幕。1980年9月3日,佛山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了常务委员会。从此,我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和人大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重要发展时期。

45年来,佛山市历届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我市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探索形成了不少好的做法和经验,许多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形成了人大工作的“佛山特色”,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提供了实践经验。

南海区人大全过程人民民主研习实践基地。/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阮凤娟摄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人大代表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是人民代表大会的主体。佛山市人大常委会始终紧紧依靠代表,服务保障代表依法履职,充分发挥代表倾听民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为民代言的作用。

人大代表主体作用的发挥,直接关系到人大工作的整体成效。早在1980年,佛山市就建立起代表小组机制,常态化组织开展代表活动,有力支撑佛山代表工作高效开展。

人大代表联络站是代表密切联系群众、听取民情、汇聚民意的重要平台,也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有效载体。2013年,佛山在全省率先启动代表联络站试点工作,先后建成840余个人大代表联络站,实现镇(街)、村(居)建站全覆盖。

2022年,佛山市人大常委会以“标准化建站、规范化管理、常态化运行”为目标,全面启动全市范围内人大代表联络站改造升级,推动人大代表联络站从“数量建站”转向“质量兴站”。2023年,全市代表联络站缩减至383个,经过整合、优化、提升,人大代表联络站不仅实现硬件升级,软件也得到配强,全部达到“六有”标准,让人大代表联络站实现提档升级。

其中,佛山市高明区荷城街道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在推进“三化”建设的过程中,因地制宜地采取“站办合一”工作模式,不断推动代表联络站建设提质增效,成功入选首批广东省人大代表联络站示范站。

支持和保障代表依法履职是做好人大工作的基础。2017年以来,佛山市人大常委会连续7年精心组织开展“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主题活动,集中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打造人大工作特色品牌。

头顶着烈日、胸挂代表证,出入代表联络站接待群众收集民意,走访产业园区、老旧小区助力问题解决……每年夏天,佛山全市五级人大代表“火热”履职的身影,已经成为开展“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主题活动的亮丽风景线。

仅今年主题活动月期间,佛山全市共收集到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方面群众意见建议328件,其中当月推动解决178件,形成代表建议61件。

人大代表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是人民群众的“代言人”。在佛山各级人大常委会的有力支持下,一件件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的代表建议,成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推动佛山高质量发展的真招、实招、硬招。

2022年,在顺德区人大代表胡志华等人的合力推动下,乐从镇启动“小学舒心午休工程”,共投入430万元到包括大闸小学在内的4所小学,用于改造场室和购置床具。此后,每个乐从镇的小学生都能在校内实现“躺着睡”。由胡志华等人推动的《关于全面落实顺德区“小学舒心午休工程”的建议》被广东省评为2022年人大代表建议办理工作优秀案例。

佛山市南海区第十七届人大代表、大沥镇第四届人大代表胡燕芬,充分发挥媒体人本职工作的优势,依托人大代表联络站和社区议事会平台,引导社区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进行集中议事,架起了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由她主导的《集思广益“议”良策,凝聚合力破难题》入选2023年度全省人大代表履职优秀案例。

民之所盼监督所向

监督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

佛山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发扬敢为人先、积极进取、大胆探索的奋斗精神,坚持寓支持和服务于监督之中,结合各个历史时期党委工作重点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综合运用多种监督形式开展监督,多项监督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时至今日,来自佛山的省人大代表在省人大会议上首次提出的质询案仍为人津津乐道。2000年1月,省九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针对在北江边建电镀城事件处理不当问题,佛山代表团25名人大代表对省环保局提出质询案,推动相关部门积极解决问题。这是省人大会议上首次提出的质询案,被称为“广东人大现象”,轰动一时。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四个全面”的时代旋律中,佛山人大监督工作也迎来全新发展时期。

专题询问是人大履行监督职责的有效方式,也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具体体现。2013年,佛山市人大常委会针对市行政服务中心的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组织开展了常委会设立以来的首次专题询问。通过问答双方的良性互动,形成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合力。同时,佛山也成为继广州和韶关后,广东省第三个开展专题询问监督的城市。

2019年开始,佛山更是连续五年由市长带队到场应询,聚焦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教育、交通、生态文明、养老等问题持续开展专题询问,真正实现以问知政、以问督政、以问助政。此举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少见的。

加强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和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监督,是党中央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的重要制度安排,对更好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2016年,佛山市在广东省率先推动并实现市、区、镇(街)三级人大预算联网监督全覆盖,实现将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保基金预算“四本账”全部纳入在线监督。这个监督系统就像是人大的“第三只眼”,分秒无休地紧盯政府的每一笔支出,让政府的钱柜更加透明。

为充分发挥代表作用,2016年,市人大常委会根据代表法有关规定和省人大常委会相关文件,制定出台本市人大闭会期间代表约见国家机关负责人暂行办法。2016年~2020年,先后协助23名市人大代表,就生态文明建设、中等职业教育工作、提升困难群体医疗救助水平等专题,约见佛山市有关国家机关负责人,有效发挥起人大代表对国家机关工作的监督作用。

随着全省各地强力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佛山市人大常委会将城乡黑臭水体整治作为水环境监督的切入点,建立市、区、镇(街)三级人大重点跟踪监督污染严重的河涌制度,采取专题视察、专题调研等多种方式持续不间断监督,成效显著,成功入选2019年全省十大环保监督优秀案例。

民之福祉法之所系

法治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015年5月28日,经广东省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佛山市首批获得广东省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从此,佛山正式拉开地方立法工作序幕。

自获得立法权以来,佛山市人大常委会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构建“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共制定地方性法规16部,修正地方性法规5部,立法质量和数量均居全省前列,探索和开创了地方立法工作的佛山经验。

2015年12月18日,佛山市人大常委会三审通过了《佛山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这不仅是佛山的首部地方性法规,也是全省9个新获地方立法权城市的首部地方法。

2022年,全国首部服务市场主体的地方性法规《佛山市市场主体服务条例》颁布实施,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

2023年,全国首部城市轨道交通协同立法法规《佛山市城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加速了广佛同城化进程,为全国城市群融合法制化保障提供了鲜活的样板。

2024年,《佛山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条例》《佛山市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先后正式颁布实施,为佛山基层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

深入一小步,民主一大步。在立法过程中,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法理念,自2018年以来,把基层立法联系点设立到镇街、村居一级,将立法的神经网络直接延伸到市民家门口。2023年,《佛山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提质增效工作方案》出台,推动联系点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数字化建设。

如今,19个各具特色的基层立法联系点遍布全市各区,包含镇街、社区、司法、市图书馆等不同类型,连点成线、拓线成面,让百姓关切,真正成为立法考量。

民之关切制度所达

重大事项决定权既是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也是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地方国家事务的重要体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围绕全市发展大局,积极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使之成为保证和支持人民通过选举以外的制度和方式参与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

2019年,佛山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实施的决定》,推动佛山加快建立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发展机制。

2022年3月,佛山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审议了佛山市政府关于提请设立“佛山市企业家日”“佛山市人才日”的议案,决定确立每年9月27日为“佛山市企业家日”“佛山市人才日”。由此,佛山成为全省首个以立法设立“企业家日”及“人才日”的地级市。

2022年8月,佛山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同意《佛山市工业用地红线划定》,确定全市划定工业用地红线不低于450平方公里,为佛山高水平推进制造业当家提供用地保障。

截至2023年底,历届佛山市人大常委会共作出决议、决定180余件,对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维护和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县乡人大是实现基层民主的有效形式,也是党和国家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桥梁。近年来,佛山市人大常委会持续深化“一区、一镇、一街一品牌、一站一特色”工作,营造各区、镇(街道)人大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多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2014年,三水区率先在全省推行“民生微实事”立办制改革,激发基层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媒体记者等各方力量,把政府“服务触角”延伸到基层“神经末梢”。

2018年~2024年,南海区人大常委会“加强专题询问,增加监督实效”,禅城区人大常委会“建立实施绩效挂钩、进度通报、约见约谈三项机制,强化人大对部门预算的监督”等7个创新案例分别入选第一届至第七届广东省县乡人大工作创新案例,有效实现创新案例五区人大全覆盖。

进入新时期,如何加速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研究落地成为各级人大常委会面临的新课题。今年9月,南海区人大常委会在全市率先建成集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基层立法联系点、人大办公室有机结合并拓展研习实践功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研习实践基地,为我市基层人大建设全过程人民民主研习实践基地提供了样板。

云程发轫,征途漫漫。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在新的奋斗征程上,佛山市各级人大将一如既往,守正创新,坚持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深入融入履职实践,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作出佛山贡献。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阮凤娟 通讯员佛任宣

(编辑:欧肖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