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21年建立开始,佛山精武会到今年已经一百周岁了。时值一百周年之际,12月19日,佛山精武体育会邀请佛山市文联副主席任流分享了他与佛山精武会的不解情缘。作为土生土长的佛山人,任流深有感触地说,无论是求学,还是文艺创作,“精武精神”深深烙在他的成长路上。多年来,在“精武精神”的影响下,任流创作出了不少文艺精品,成为佛山少有的集文学家、戏剧家、美术家及作曲家为一身的多产文艺家。
“精武精神”内核影响任流人生发展
分享会现场,任流回忆起佛山精武会馆旧时模样,他说,1954年6月,佛山市文化馆进驻到佛山精武体育会,并设立了阅览室。其中,在精武会馆大堂里,设有小舞台和藏书库,中间摆了两张长方形木台,墙边设有书架、报纸架,架上放有《人民日报》《南方日报》,以及《人民画报》《连环画报》等报刊......“学生时代的我,放假时还曾到这里阅读,借书,印象最深就是在这借过一本高尔基的著作《母亲》。”
分享会现场。/佛山日报记者苏宏堃摄
记者了解到,佛山精武会馆建于1935年的永久会址由精武会创始人之一梁敦远及各界人士在抗日战争前集资建设,是全世界五大洲精武会现存规模最大的自建会址。根据档案记载,佛山精武会馆面积达656.68㎡,侧翼面积为472.27㎡及415.03㎡,先后由国术学院和元甲学校使用。侧翼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拆除,如今仅剩下会馆的大殿。
时间来到1956年,师范学校毕业的任流,正等待学校分配工作。此时,佛山市文化馆一名姓郭的工作人员找到他,要他拿出一两幅绘画作品给文化馆工作人员看看。“当时,作品给了工作人员之后,没想到第二天一早,工作人员便联我去精武会找馆长。自此,我便在精武会工作、生活了三年。”任流说,在这三年里,精武会崇德尚武、自强不息、精忠报国的精神内核对他具有深远的影响。
“‘爱国、修身、正义、助人’以及‘乃文乃武唯精唯一’的尚武修文精神,构成精武的文化内涵,它超越了武术的各个门派,对于提振近现代中国人的民族精神起到了重要作用。”任流表示,秉承了上海精武会“乃武乃文,惟精惟一”的宗旨,佛山精武会以研究国术及一切关于体育、文化、教育的事业为主。佛山精武会纳百家之长,使佛山武术的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
精武会兼收并蓄,形成武术新风尚
提到精武会,可能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港剧塑造的“精武门”。但是,历史上真实的“精武会”远不是电视里描述的那样只会“打打杀杀”。佛山精武会会长吴德明说,精武会的目标并不是“打”,而是“以提倡武术、研究体育,铸造强毅之国民为主旨”,创建时就提出各派同源的观点,只要能发扬中华武术,增强国民体质,一律兼收并蓄。上海精武会先后聘请了黄河、长江、珠江流域各派武术名家到精武会公开传授武艺,形成武术新风尚。
“北派武术如鹰爪、螳螂、太极等拳种,是通过佛山精武会南传到佛山的。”吴德明说,如今佛山精武会大概吸纳了10多个武术门派,也使南北拳种在佛山包容并举、兼收并蓄、共同发展。而佛山精武体育会在“北拳南传”这段武林历史上发挥桥头堡作用,为佛山“武术之乡"的打造起到重要作用。
另外,精武会虽然是叫精武体育会,但内涵远远超出了一个体育团体,所涉领域包括文化、艺术、教育等。如,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佛山精武会创办了五所学校,分别为陶洁女子学校、元甲国民学校、元甲平民夜校、精武国术学院和元甲中学。在文化方面,岭南画派大师黄少强曾是佛山精武会的中坚人物,曾在精武会中创办“精社”,创作过一批以精武为题材的画作,并免费开班教市民画画。
除了教武术,佛山精武会还强调育德育人。“精武会收徒一直看重个人的品德,无德之人是绝对不收的。”吴德明说,新时期的佛山精武会主要坚守警民共建、爱心助残、全民健身教育、青少年励志教育四面旗帜,他们参与到爱心学堂教拳,经常到佛山各大社区教小朋友练武,“我们教武功,还传承他们精武精神”。
现场合影。/佛山日报记者苏宏堃摄
文/佛山日报记者苏宏堃
(编辑:黄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