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产融合!高明探索镇域经济新路

2024-01-15 11:40 来源:佛山日报

乡镇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乡村,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节点,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2023年是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开局之年,美丽圩镇建设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前,高明区明城镇入选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镇名单,是高明区唯一入选的镇街。随着“百千万工程”深入推进,明城镇获推荐为创建省级美丽圩镇示范样板。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圩镇,其创建有何种标准?明城镇在创建美丽圩镇方面有哪些经验做法?……近日,明城镇党委书记曹瑛琳做客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佛山“镇能量”》系列访谈,介绍明城镇如何围绕“十大行动”,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镇域经济新路。

  多措并举  创建美丽圩镇

  美丽圩镇建设,着力点在“美”,既要有美的面子,也要有美的里子。为此,明城镇近年来积极塑造圩镇美的形态、丰富美的内涵,取得一定成效。

  曹瑛琳介绍,明城镇主动狠抓基础设施建设短板,通过启动实施老旧小区、排水设施、临空经济产业园基础设施配套三大工程,推进7.5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新建市政道路5.13公里,提升现有道路8.6公里,新建改造“四好农村路”21.9公里,以及推动圩镇绿化、美化、亮化景观提升等,累计实施52个项目共投入2.48亿元,有力夯实了圩镇基础建设。

  同时,明城镇持续深化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成果,推广“你出力-我出资”的“明南经验”、新岗人居环境整治“红黑榜”等行之有效的整治方式,有效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做到美丽圩镇共建的浓厚氛围,实现全镇美丽宜居村标准达标率超90%。

  其次,在优化公共服务方面,明城镇大力改造提升明城市场和农产品集散中心,解决好乱摆卖和脏乱差等市场乱象,不仅建成了工业园区126套保障性租赁住房,规范完善镇、村两级养老服务体系,实现省级卫生村、市级健康村创建全覆盖,还建成了东洲书院智能文化家,让14个村(社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

  曹瑛琳表示,后续明城镇将加速推动旅游美镇、文化名镇、生态绿镇与和美乡村建设工作,通过深挖明城镇“文武生辉、动静皆宜”的本土文化元素,不断创建全市首个红色文化主题的3A景区三谭故里红色文化旅游区,坚持办好狮王争霸赛、南校场演武、文昌开笔礼等节庆活动,争取设立夏国璋狮王博物馆,让浓厚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成为明城镇的深厚底蕴。

  据悉,明城镇还将举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擂台赛,推动各村展现真功夫、亮出真成效,开动脑筋抓发展。目前,全镇14条村(社区)达到区定美丽宜居村标准,3条村达到区定特色精品村标准。以镇内1条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7条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的治理经验复制推广为契机,全面抓好党建+全科网格机制构建和畅顺运转,有效形成共建共享、守望相助的基层治理新模式,争创省乡村治理示范村。

  规划整治  推动产业发展

  推进圩镇高质量发展,不仅要环境美,还要产业美。只有产业兴旺,才能为农村发展持续造血,建设“内外兼修”的美丽圩镇,构筑乡村振兴的核心竞争力。

  日前召开的佛山市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现场会强调,要实施“十大行动”,推进“百千万工程”,全力创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市。

  对此,曹瑛琳表示,后续明城镇将通过强化产业载体建设和招商引资、优化拓展美丽圩镇空间形态、全力推动工业园区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文旅农旅项目落地见效和积极推动现代农业等方面工作,推动明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据介绍,后续明城镇将积极谋划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争取土地收储超1000亩,整治低效产业用地1000亩,盘活闲置厂房10万平方米,为优质项目落地提供优质载体。着眼构建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链创新链生态链,推动现有龙头企业增资扩产、数智转型,积极引入产业链上下游产业,更加注重培育科技创新服务、跨境电商等生产性服务业,形成大抓招商引资、项目落地的新态势。

  同时,明城镇还计划将东门圩特色消费街区、沧江滨水景观带、明阳村、明城社区联动一体化,以“东洲书韵、红色传承”为主题进行整体风貌设计、统一规划建设,引入文化创意、研学培训、艺术展示、民宿美食等新业态,全面提升明城圩镇的形态美、文化美、创意美。

  曹瑛琳强调,明城镇举全镇之力坚决打赢工业园区环境整治攻坚战,除去年底全面摸清园区整治底数、全面清理园区破旧围挡、完成盈富片区改造提升外,还将在2024年基本整治成“三生一体、配套完善、干净整洁、管理长效、发展高效”的优质载体和美丽园区,并借力农综改革,以万亩稻田、千亩美丽渔场、三洲黑鹅小镇为载体,深化“土地银行”改革,统筹农业发展资源,支持优质农业项目“接二连三”,打造渔业、三洲黑鹅两个超百亿元产业,力争全镇农业产值年均增长超20%,创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宋世伟、邵丽怀 

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洪海

(编辑:陈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