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和镇豸岗村宗祠:百年古祠藏根脉 传承家训聚人心

2021年04月16日 10:32 来源:佛山日报

  在高明区杨和镇东北部,人丁兴旺的豸岗村坐落在一片冲积平原上,该村村后有一山,海拔约50米,以豸岗后山为名;村东不远处,一条杨梅河缓缓流过,滋养了一方土地。前有水后有山的豸岗村自古就是一条钟灵毓秀、地灵人杰的美丽村庄。

前有水后有山的豸岗村自古就是一条钟灵毓秀、地灵人杰的美丽村庄。

  豸岗村现存三家祠堂一座书院,分别为严氏宗祠(鹤山祖祠)、严氏宗祠(鹿洞祖祠)、一擎严公祠、谊燕书院,另白云严公祠仅存遗址。这些祠堂见证着严氏宗族的发展壮大,是一个宗族血脉所系,也是团结族人的情感纽带,依托宗祠,豸岗村村民还把百年家训代代传承下来,劝勉后人堂正诚实、勤劳俭朴、孝敬父母、善待他人。

  建村七百载 地灵出人才

  豸岗村主要姓氏为严姓,据记载,其始祖严讽原籍江西,住德庆晋康,北宋治平年间(1064年~1067 年),因辽夏兵火,同岳丈伍仕阶避乱,卜居广东云浮都骑洞源村。后来,严讽的五世孙严溥从云浮迁居高要范山。而严溥之孙严侃在元代时由范山迁居至现豸岗村所在地,其为人正直,得到了当地人的接纳,得以长久居住,繁衍生息。

严氏宗祠(鹤山祖祠)是村中后人在明万历十八年(1590 年)为纪念严侃的三世孙严淙而建。

  严氏宗祠(鹤山祖祠)是村中后人在明万历十八年(1590 年)为纪念严侃的三世孙严淙而建,该宗祠又被赐为承恩祠。豸岗村民严贤平曾于1983年担任副乡长一职,据他介绍,承恩祠的命名来源于一段历史往事,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曾闹过一段时间饥荒,严淙捐出粮食二千石用以赈灾,被朝廷敕为旌义士,由此既可看出严淙为人正直善良的品性,又可从侧面看到,严淙当时的经济实力有多么丰厚。

  村民严长财是祠堂石碑榜文的笔手,在他的记忆中,始祖严讽后代较富有,其父亲严侃从宗族处领到了大量用以购置田产的资金,但作为回报,严侃需在每个月将部分土地收益交还父辈。后来,作为长子嫡孙的严淙将这些地产继承下来,除自己勤劳耕作外,严淙还通过出租耕地的形式赚取钱粮,家庭比较富足。

严氏宗祠(鹤山祖祠)仍然保存良好的石雕与屋顶的镬耳。

  严淙的四代世孙严显(字木塘)敏而好学,曾官至御史大夫,在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严显在回村探祖的过程中发现村子附近水利设施建设存在问题,导致村民失收,苦不堪言。回京后,他奏请皇帝,要在杨梅北沙出口处筑罗塘陂截水引渠灌溉,明成祖朱棣准奏并下圣旨。后来,该圣旨的内容被刻成碑文立于罗塘陂,因为长兄为大,该水利设施以严显兄长严罗塘之名命名。可惜的是,因历史原因和流水冲刷,现碑文已无法找寻。后来,罗塘陂因其治水功效显著又被称为“高明都江堰”。

  另一边,严氏宗祠(鹿洞祖祠)则是后人为纪念鹿洞祖严溵而建的宗祠,严贤平介绍,严溵是严淙的弟弟,其容貌英俊、为人聪慧,得到了当时东莞县长的赏识,将其妹妹嫁给他。双方结为姻亲后,该县长出了不少资金帮严溵购买田产。其后辈严缨同样聪慧过人,曾于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 年)丙午科岁贡,担任广西融县教谕,后来升为王府教授。严缨的两个儿子严逢、严逾亦先后在乡试中举人。后来,严逢还在明正德九年(1514 年)甲戌科会试乙榜明通进士,任湖广龙阳训导。因为村中科举出仕人才多,豸岗村成为轰动一时的名门望族。

  严贤平说,在以往,豸岗村周边水网密集,水资源十分充足,水稻种植条件良好,村人除耕作外,还常常撑艇到河里捕鱼,周边一带都是鱼米之乡。除非遇到天降大雨,洪水决堤,村民生活均安定富足。在优良环境下,豸岗村村民安居繁衍,人丁兴旺。到了清代,豸岗村各坊后人又各自为祖先建祠,分别建造了正庵严公祠、一擎严公祠、白云严公祠。

  时局多变化 宗祠变学校

  站在严氏宗祠(鹤山祖祠)的大门前,宗祠整齐对称的样式带给人一种庄严端正的感觉,宗祠门上挂着一块牌匾,上书“严氏宗祠”四个金色大字。祠堂两边张贴着一副楹联,上书“豸山新气象,天水旧家风”。该对联原本书写着“鸦水朝宗,鹤山顾祖”。之所以有此联,主要是因为鹤山祖祠以前曾有水流流入祠堂前的水塘,再经鹿洞长塘流往石路村前,最后经圹口村前流出杨梅河,如此便形成逆水东流,村人称其为“鸦水朝宗”。该对联与鹿洞祖祠的门前对联“鸦水长流,鹿岳群峰”互相关联。如今,逆水东流的景象已然消失,唯留下鸦水河床在村中塘内。

  推开严氏宗祠(鹤山祖祠)的大门,古朴恢宏的气息扑面而来。严氏宗祠始建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 年),清代村中曾组织重修。该宗祠面阔13.8米,进深31.5米,三间三进格局,坐东向西,镬耳封火山墙硬山顶,灰塑博古脊,该祠于2010 年被列入高明区不可移动文物。

  村民严广祥介绍,建祠之初,在祠堂第一进、第二进的天井前曾设置着一扇中门,按照族规,只有举人以上返回宗祠祭拜、大型喜庆日子才能将中门打开。即便将中门打开,亦只有族长、考取举人以上功名的村民才有资格由打开的中门走入。

  值得一提的是,豸岗村古时家规家训极严,据严氏族谱记载,豸岗村先后制定了首士戒规六条、祀典严规十五条、宗规十六条、咸丰严氏家谱族规十条、《四十八字祖训》。其中,《四十八字祖训》劝勉后人做到官不忘民,民不忘本,贫不失志,富不忘贫,堂正诚实、廉洁清贫,勤劳俭朴,诸事严谨,孝敬父母,善待他人,自强不息,造福子孙。

  一擎严公祠始建于清末,面阔11.8米,进深18 米,坐东向西,三间两进格局,镬耳封火山墙硬山顶,灰塑博古脊,该祠于2012 年被列入高明区不可移动文物。在新中国成立前,由于时局动乱,为将祖祠完好地保存下来,鹤山祖祠曾用来做学校和仓库,一擎严公祠曾做过妇产院,现一擎严公祠内还挂着一匾,上书“育婴摇篮”四字,现村中年龄达到30岁以上的村民基本都在一擎严公祠的见证下降生。

  另一边,鹿洞祖祠原本面积达到500余平方米,原为三间三进,造型和北京四合院相近。严贤平说,在1939年农历三月十七日,日本轰炸机在鹤山祖祠投下了炸弹,将祠堂后座炸毁。而投往鹿洞祖祠的炸弹投进了水塘中,该祖祠才幸免于难。不过,在20世纪40年代,鹿洞祖祠被改造为豸岗小学,成为村内孩童求学的殿堂;20世纪60年代,鹿洞祖祠的石板被拆去,村民利用这些石板在村后建设了一所全新的豸岗小学,鹿洞祖祠只留下外墙和地面的石砖。2004年,因资金有限,豸岗村村民为纪念祖先在后座遗址上重建占地20.28平方米的供奉祖先的灵堂,供后人拜祭。

  虽然鹿洞祖祠已被拆毁,但该祠堂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豸岗村村民严家佛的父亲曾任豸岗小学的校长,严家佛说,当时本地有多名共产党员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其父亲出资将他们赎回。后来,这些共产党员为隐藏身份选择留在豸岗小学任教,豸岗小学不少学生接受先进文化熏陶,将红色革命精神传承下去。

  凝聚青年力量 推动古村活化

  如今,在鹤山祖祠“旌义堂”的牌匾下悬挂着一只狮子头道具。严广祥介绍,这样的布置方式是按武馆的风格设置的。严氏鹤山祖的后代族人有不少尝试通过武举考试入仕为官,他们勤修武艺,精于炼体。在他们的带领下,豸岗村热衷于习武健体的村民不在少数,村民练武时比较常用的武器为三枪棍、双头棒等,直至现今,村中有村民还熟记着一些招式。

  后来,豸岗村还成立了青年舞狮队。在鹤山祖祠的祖先祭拜区域两边存放着狮子头、高低杆、练习软垫、大鼓、锣等道具。每当大年初一、正月十五、三月初三等重要节日即将到来之际,舞狮队负责人便会提前将道具准备好,节日当天,青年可组队表演,向回村共庆佳节的村民露上两手。暑假寒假期间,青年舞狮队还会组织训练,让舞狮技艺一代代传承下去。

  由古至今,豸岗村带给外界的印象中总是带有团结二字。每逢村中有老人离世,村中每家每户基本都会前往拜祭,以表哀思。严贤平说,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丧葬期间,无论男女,无论家境如何都会通过捐款表达心意。由此,村中邻里结下了深厚情谊。

  去年,豸岗村入选《佛山市古村落活化名录》,目前,该村已成功申报70万元的古村活化项目资金。根据初步设计方案,豸岗村计划根据两条线路推进古村活化。首先,豸岗村将围绕现有古旧建筑开展修复。以孖庙为核心,将村中现有的古旧建筑串联起来,形成一条可供游人前来参观游览的线路。另一条线路目前仍处于策划阶段,将通过串联村中鱼塘资源打造观赏荷花池、特色钓鱼区等娱乐场所,丰富游客旅游体验。

  豸岗村现存广府特色民居72座,代表性民居有镬耳屋、青砖屋、泥砖屋、廊吞闺屋。镬耳屋、青砖屋、泥砖屋,为“三间两廊”式布局,均建于清代,每座占地面积约90 平方米。这些民居天井及门口有灰雕、木雕、壁画,山墙两侧博风处有草尾装饰;镬耳封火山墙硬山顶,灰塑龙船脊;青砖屋,青砖墙硬山顶,灰塑博古脊或龙船脊。建筑样式古旧,艺术研究价值高。下阶段,这些古旧遗产将被充分利用起来,成为新的古村特色旅游打卡点。近期,村中正在梳理整治各个区域的暗渠,将进一步拓宽进村道路,完善硬件设施。

  乡村振兴,需要年轻一代持续贡献青年力量。去年,豸岗村党委成立了“乡村振兴 有‘豸’青年”品牌,其中“豸”与“志”同音,为加强品牌建设,促进青年回流,豸岗村发动村中青年组建志愿服务队,并先后推出了暑期公益夏令营等系列活动,让村中青年在假日期间为村中孩童提供学习辅导、文艺课程等,加强青年之间的联系。下一步,豸岗村还将在古村活化工作推开的过程中,组织青年开展“寻找村居最美角落”等活动,让青年充当乡村发展调研员、乡村古迹美景的宣传员,激发村民参与古村活化的精神动力,让古村真正活起来。

  

  文/佛山日报记者谢文骏

  图/佛山日报记者洪海

(责任编辑:游小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