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禄堂村李氏大宗祠:传崇文尚学之风,凝宗亲乡情乡谊

2021年03月05日 10:11 来源:佛山日报

  在高明粮油综合批发城身后的禄堂村,李氏大宗祠如同一位朴素而谦逊的老者静静等候每一位来访者。300多年前,李氏始祖李景禧从鹤山禄洞迁至杨和镇禄堂村,开基立业,定居繁衍。

  

  航拍禄堂村。佛山日报记者洪海摄

  数百年来,纪念李景禧的李氏大宗祠曾是村中孩童求学的殿堂,也见证了村民们代代相传的桑梓之情。如今,李氏大宗祠在新时代更是展示新风尚,凝聚村民之心,奔走在乡村振兴之路上。

  古祠悠悠,见证村庄乡村振兴

  禄堂,高明区杨和镇对川村委会下辖的自然村。相传元至正年间,李姓六兄弟分别定居在吉庆、中心、社根等六个坊,并各自建有祠堂,故取名:禄堂。

  位于工业重镇杨和镇,禄堂村早已被工业包围,但仍保留着150座传统广府民居,并存有3座祠堂。“最有名的莫过于李氏大宗祠。”在禄堂土生土长、熟悉禄堂村祠堂历史的广东李氏宗亲总会理事长李文洪介绍。在他的带领下,我们穿过村庄,从狭窄的村道寻找宗祠。

  

  李氏大宗祠正门。佛山日报记者洪海摄

  豁然开朗处,便是祠堂所在地,斑驳的墙面和古朴的建筑风格无不在诉说着禄堂村李氏一族的悠悠历史。“元至正年间,年近六旬的李景禧解组归里,因兵燹迭兴,迁移至禄堂。”在李氏大宗祠,李文洪一边将李氏的历史画卷展开,并娓娓道来。

  李氏大宗祠始建于清顺治四年(1647 年),于2000在原址重建。祠堂坐南向北,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为三间两进格局。2012年,该祠堂被列入高明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和其他村落宗祠相仿,李氏大宗祠同样是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花岗岩石墙脚,仍保留着典型清代建筑风格,营造出一股朴素的稳重之气。走进细看,头门墙楣有“竹林七贤图”等五幅山水人物壁画,梁架有“双龙戏珠”等木雕、石雕、彩绘壁画的装饰工艺,为这股庄严带来了生机朝气。

  300多年过去,李氏大宗祠一直见证着禄堂村的发展。“四天三夜,灯火通明,很热闹的。”李文洪回忆起小时候的场景。每至春节、重阳等重要庆典,祠堂就会打开大门迎接来自广州等地的粤剧戏班,他们浩浩荡荡入村,小孩一路相迎。戏班子来到后,在祠堂里搭起戏棚,台前挂上数盏汽油大灯,连唱四天三夜。而在祠堂前的另一片空地上,燃起了明晃晃的篝火,附近村落的拳师、舞狮队,也来赶这趟热闹。

  

  李氏大宗祠门口的木雕。佛山日报记者洪海摄

  近年来,随着交通路网的完善,戏班子进村更频繁了,也带动了村中的经济发展。1996年,高明大道经过禄堂,村外围建成多栋房屋出租,2004年合和大道通车,禄堂成为交通交汇点,并引来了客流和商机。粮油城就是在2013年建起,吸引了粮油、五金、家私等400多间商铺进驻,极大增加村级集体收入。

  此后十年间,众多外地商客看中这片鱼米之乡,纷至沓来。村中积极盘活集体闲置土地,发展火龙果产业,不仅振兴特色农家游,还带动村民致富增收。

  书声朗朗,耕读传家人才辈出

  祠堂是后辈的祠堂,亦是老一代人曾经的学堂。上世纪50年代,由于村中没有正规的教学场所,李氏大宗祠一度成为村民们的学校。年过半百的李文洪就曾在祠堂念书。他和祠堂一起长大,一起变老。

  “当时这里简陋得不像个学校。”回忆起那段时光,李文洪说,当时村中几乎所有孩子都在祠堂上学,大家都挤在昏暗的祠堂,听着两名老师授课。每名老师一般要兼两三门学科。因为是教一到六年级,2名老师往往要承担6个年级的课程。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粉笔也显得矜贵。李文洪回忆,每次老师要小心翼翼节省着用粉笔。每次下课后,老师都要藏起粉笔,生怕被学生乱写浪费。彩色粉笔更是被当成宝贝。直到后来有了新修建的小学,李氏大宗祠才完成其教书育人的篇章。

  

  李氏大宗祠内的壁画。佛山日报记者洪海摄

  “我至今还很难忘在祠堂读书的的日子。”望着祠堂的牌匾,李文洪怀念道,无论日子多么艰苦,祠堂仍然承载了那一代人独特的记忆。

  在李氏大宗祠用作学校的数十载,族中子孙学费一直由祖业所出。尽管条件艰苦,村中孩童大多没有中途放弃,坚持在此完成学业。新中国成立以来,禄堂村李氏族人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在不同行业为家乡建设等作出贡献。

  如今,在宗祠一角,挂着“禄堂村子弟李俊贤荣获二00七年广东省高考理科基础单科状元”的牌匾,每当村里老人谈起这块牌匾时,语气中都难掩自豪。李文洪介绍,禄堂村自古人才辈出,明天顺六年(1462 年),李乔翼壬午科乡试中式廿九名举人,任福建福州府连江县知县。其后,清道光十二年(1832 年),李继先壬辰科岁贡。该村还曾出过一名清华状元和全国劳动模范。

  此外,过去李氏大宗祠的前堂有两扇古朴的木门,两侧又有两个小的拱门。“平常两扇部门都是关着的,族人们进出祠堂都是两侧的小门,只有举人或状元才能从中间的大门走进祠堂。”李文洪说,后来木门被拆毁。

  

  李氏大宗祠门口的石狮。佛山日报记者洪海摄

  值得一提的是,李氏大宗祠发展至今,从不用作婚嫁喜宴。在李文洪的记忆里,祠堂只摆过两次酒席,一次是村中一位族人考上清华大学,而另一次则是2007年李俊贤荣获省考理科状元,足以见李氏族人对祖宗的敬意,对教育的重视。

  凝聚宗亲,重现昔日祠堂荣光

  李姓在高明是大姓,禄堂村是李氏重要发源地,因此李氏大宗祠对李氏文化基石的追溯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土生土长的禄堂村人,李文洪对祠堂有着说不出的感情。作为李氏族人,他的身上则肩负着更多使命。

  由于族谱流失,宗祠的历史一度难以考究。从2000年起,李文洪开始利用互联网等途径,探寻丢失的宗祠历史。他透过网络惊喜地发现,全国各地都有着李氏族人。“李氏到底有多少分支?他们生活情况又是怎样?”抱着好奇的心理,多年来,李文洪自掏腰包跑遍了全国各地,一路下来认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宗兄弟,也让更多同宗兄弟认识了禄堂村李氏大宗祠。如今,由李氏大宗祠繁衍分支出去的村庄有30多条,后人超8000人。4年前,广东李氏宗亲总会成立,更好地维系国内外宗亲的情感。

  

  李氏大宗祠门口的屋顶上的装饰。佛山日报记者洪海摄

  2005年起,李文洪发起号召——重建李氏大宗祠,得到李氏族人热烈响应,纷纷慷慨解囊,集资进行了两次修缮,恢复祠堂昔日的荣光。至今,祠堂中还留有族人共襄盛举的痕迹,墙壁上悬挂着几块书写了捐资名单的芳名榜,这些芳名榜让人深刻感受到这座年代久远的祠堂的沧桑的同时,更体现了村民对祠堂的虔诚与珍爱。

  祠堂重修后,村民们更是不忘这股桑梓之情。每年清明,村民都会举行祭祖仪式,每5年还会举办一届李氏宗亲庆典,上千名宗亲子弟齐聚李氏大宗祠,共话乡情。“那是李氏族人的一次大聚会。”李剑锋说,祠堂是李氏海内外宗亲的“根”,在文化上和心理上把在外乡亲跟家乡紧紧地联系起来的重要纽带。

  

  李氏大宗祠内的诗歌。佛山日报记者洪海摄

  前不久,村里的外嫁女还相约回到祠堂,姐妹们围坐在一起,回忆在娘家时的美好日子。“每次回到娘家,我都来祠堂看看。”村民黎姨说,小时候她和兄弟姐妹们经常在祠堂里玩,在哪里有她们最珍贵的回忆。

  如今,李氏大宗祠依旧安静伫立在禄堂村一角,向村民讲述那神秘的过往。不时村民路过祠堂时,在祠堂门口驻足,回望百年历史长河,泛起层层乡愁涟漪。

  禄堂村祠堂知多D

  村中现存祠宇 3 座,分别为李氏大宗祠、三门祖宗祠和三愧李公祠。其中,三门祖祠,始建于明初,坐南向北,占地面积 200 平方米。三槐李公祠,坐东北向西南,占地面积约 80 平方米。该村有一口古井,开挖于明末清初,井口和井架为正方形,边长 1.2米,井口有 4 块花岗岩石砌成,井壁用红泥构筑,井底呈圆锥形。

  现有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现存约 150 座,代表性民居有镬耳屋、青砖屋、泥砖屋,均建于清代,每座占地面积约 90 平方米,住宅布局为“三间两廊”、“一偏一正”式,天井两侧是行廊及厨房,正房三间,中间厅堂有神龛,供祭祖先,左右两房为卧室,厅堂与天井相连,山墙立面开窗少且小,山墙两侧博风处有草尾装饰。

  文/佛山日报记者冯慧雯

  图/佛山日报记者洪海

(责任编辑:游小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