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家就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言佛山

发布时间:2021-03-12 来源:佛山日报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

  教育是百年大计,事关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而基础教育更是重中之重。今年全国两会,基础教育话题频频登上热搜榜。实际上,近年来,全国各大城市都在加大基础教育投资,以增强城市的教育竞争力。佛山推出了一系列措施,推动基础教育扩容提质。

  佛山如何围绕基础教育的均衡、公平与高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又应如何通过办好基础教育,进一步提升佛山的城市竞争力与影响力?为此,佛山传媒集团记者采访了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与宁波财经学院长城商学院副院长陈飞燕。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

  纠正唯分数论促进多元办学

  熊丙奇认为,要打造均衡的、更加公平的、更高质量的教育,就要继续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同时,要依法治教,纠正基础教育中唯分数论、唯升学论等偏差,将基础教育全面落实到“五育”并举、育人上。

  “五育”并举 给孩子完整的基础教育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什么是好的教育”的发言在互联网上刷屏,引发了社会大众对当今基础教育中存在的过分关注升学率,唯分数论等问题的探讨,到底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什么样的教育才算高质量的教育?

  熊丙奇认为,高质量的教育必须是满足受教育者个性化需求的教育,要真正做到全面育人,摒弃“育(考)生”的观念。“一些地方教育部门在评价学校办学质量时片面地强调分数与升学率,许多学校也只能跟进,素质教育往往就变质成应试教育。”此外,熊丙奇认为,基础教育阶段不能以知识教育至上。比如,在小学和初中阶段,过度的关注知识教育会加重孩子的学习负担,往往导致其睡眠不足,再加上缺少锻炼,进而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因此,高质量的教育必须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五育”并举,才能给孩子完整的基础教育。

  要实现“高质量教育”目标,熊丙奇认为,地方政府要转变对教育的错误理念,高度重视教育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一方面,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近年来国家一直很重视教育投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已连续多年保持在4%以上,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差距。”另一方面,要切实提高教师待遇。当下,我国大部分城市仅实现教师法中对教师待遇不低于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的规定,而让教师成为能吸引最优秀人才的职业,还任重道远。

  不炒作强校名校保障办学标准一致

  教育公平是当下老百姓最为关切的问题之一。从托育到学前教育,再到义务教育,如何落实好教育的公平原则,是每个地方政府做好教育工作的必考题。

  熊丙奇认为,地方政府要落实教育公平,关键在于保障基础教育的公平。政府要加大投入,普及普惠学前教育,缓解幼儿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在义务教育阶段,要保证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办学质量不能差异过大,缓解家长择校焦虑,确保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

  此外,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也造成了城市之间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实际上,哪怕是同一座城市,也存在不同区县之间教育资源的不平衡。

  对此,熊丙奇认为,造成区县之间教育资源不平衡原因有二:其一,当下教育资源的统筹主要以区县财政为主,当地教育资源的多寡势必受到当地财政实力的影响,由此导致了区县之间教育资源的不均衡。

  因此,要进一步强化教育资源的市级财政统筹乃至省级财政统筹。其二,地方在推进义务教育时,存在过于强调某个地区引进的优质教育资源,变相打造重点学校,由此引发了该地区的学区热,使得各种资源向该地区集聚,强者越聚越强,教育资源自然不均衡。因此,要推进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就不能过于强调强校与名校,要转变教育资源配置的思路,保障所有学校的办学条件、办学标准一致。

  促进多元办学确保公办与民办学校平等竞争

  当下全国许多主要城市,特别是东部地区城市多是人口流入型城市,公办教育学位新增速度往往滞后于人口增长。同时,民办教育作为有益补充,近年来各大城市纷纷加大支持民办教育的力度。民办学校一般都配有高标准的硬件和师资,也往往出了更多高分考生,相比公办教育更受家长的青睐,以致于部分城市出现了家长“民校挤破头”的现象。

  对此,熊丙奇认为,扭转这种“民办热公办冷”的择校焦虑,第一步政府部门要从运作体制上理清办学体制,对那些办学体制不明确的学校进行明确转制,公办民办不分,实际上涉及违法办学。第二步,在理清办学机制的基础上,政府要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资,不能将保障义务教育的责任完全推给市场。第三步,要加大教育政策的执行力度,确保公办、民办的统招电脑摇号入学公开透明,禁止民办学校提前招生、掐尖招生,做到所有学校就近免试入学。通过以上三步来有效治理“民强公弱”的现状,整体上促进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均衡发展。

  针对学位供给不足问题,熊丙奇认为,流动人口较多的城市,不能只关注户籍人口,要将全部常住人口纳入教育保障经费之中。若该地方有适龄学生100人,政府就应当按照100个学生的标准来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的资源,不能因为有可能会有20个学生选择前往民办学校,就只按保障80人接受教育机会来进行经费预算。公办教育需要保障所有的孩子接受公共教育的机会,民办教育则是保障教育差异化选择的机会。让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平等竞争,促进多元化办学,满足受教育者多元化需求,是当下发展基础教育的应有态势。

  宁波财经学院长城商学院副院长陈飞燕:

  切实提高城市教育竞争力

  城市教育竞争力研究学者陈飞燕认为,基础教育已然成为一座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成为各大城市“抢人大战”的一大利器。政府部门要注重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引入,实现其本土化发展,发挥其为城市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以及品牌影响力的作用。

  多维度评价城市教育竞争力

  何为城市教育竞争力?陈飞燕认为,城市教育竞争力指的是在一定的竞争环境中,城市在教育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的能力,以提供优质教育产品和教育服务,提高城市居民的教育水平,促进城市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哪些因素构成教育竞争力的评价标准呢?陈飞燕表示,可根据教育经济学的原理,并结合国际上通行的“CIPP”评估模型,构建城市教育竞争力“投入-产出”的指标内核。在投入方面,主要考量包括教育经费、教师资源、教育基础设施等硬性投入与教育政策的有效实施、居民重教环境的营造等软性投入。在产出方面,一是对城市教育发展水平的影响,包括各级各类教育对提高劳动力基本素质水平的作用; 二是对教育的经济贡献,核心体现在经济发展“量提升”以及“质优化”; 三是对城市教育的创新能力贡献;四是对城市教育的社会保障贡献,主要体现在教育公平和受教育机会两方面。

  由于指标评价要求可比性,在城市教育竞争力评价中并没有将中高考上线率、高分层人数等指标纳入在内。

  好教育为引人才增添砝码

  近年来,随着家长、人才对于教育重视程度的加强,基础教育在构成一座城市竞争力中的比重也不断提高。“在很多城市都大打‘人才仗’的情况下,基础教育已然成为吸引高层次人才的一大利器。”陈飞燕说。

  优质基础教育资源是当下国家、社会以及开发商的共同关注点。陈飞燕认为,与基础教育各级适龄人口总体保持负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稀缺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争夺与再平衡在区域民生建设乃至经济发展层面不断升温。在国家层面,基础教育阶段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用支出快速增长。2019年,全国普通小学、初中、高中分别同 比 增 长5.73%、4.53%、9.23%;在社会层面,家长们对于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呼声日益高涨,“教育资源均衡”“学区房”等词一再占据各大搜索引擎的热搜榜;在开发商层面,“教育+地产”正成为开发商提升楼盘溢价、加速业务升级、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名盘+名校”逐渐成为房地产开发的标配,带“教育”之资进“土拍”之局者,多有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

  陈飞燕认为,未来各城市在基础教育资源引入、办学模式、人才培养等方面会更加开放,将会有更多的社会资源进入基础教育领域,同时也会有更多创新举措出台。

  高等教育引得进更要融得好

  除了优质基础教育外,发展高等教育也是各大城市教育竞争一大热点。

  “当下,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南深圳、北青岛’新一轮的名校集聚区。”陈飞燕认为,在新的一轮引入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竞争中,深圳与青岛是两个可供借鉴的案例。她认为,深圳本身高等教育资源极为匮乏,但近年来通过多种共建模式,引入清华、北大以及香港知名高校来深办校,创造高等教育的“深圳速度”。而青岛为使其高等教育的规模和实力与经济总量和城市地位相匹配,支撑城市发展的后劲,近年来也积极实施高教引进战略,通过引进多元类型高校、加大投入力度,打出高等教育的“青岛牌”。

  当然,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不能为了“引”而“引”,核心是能否提升城市整体发展水平。陈飞燕表示,“引进”只是第一步,如何让“引进者”实现本土化,融入城市发展,并发挥其最大价值,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同时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和品牌影响力,这是最关键的环节,也是各个城市亟须破解的难题。

  文/佛山传媒集团记者林润栋 

  

(责任编辑:何燕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