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新:文化创新如何助力佛山城市能级跃升?

来源:佛山日报 时间:2021-03-22 12:57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作为岭南文化发源地之一的佛山,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打造高质量文化导向型名城,持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同时,作为GDP过万亿元的制造业大市,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当下,如何通过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构建创新的文化氛围来吸引青年人才,激发城市新的活力?

  对此,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周建新认为,佛山要紧扣“岭南味”“中国风”“国际范”,并据此做好城市形象定位、传播与营销,讲好“佛山故事”,宣扬好“佛山精神”。同时加大对佛山青年友好型城市的宣传,树立起“活力佛山”“创业佛山”“幸福佛山”的形象,通过丰富文化生活,增强时代气息,营造适合青年人发展的软环境。

海报制作:孙小兰、徐嘉楣

  专家简介

  周建新,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深圳市国家级领军人才、深圳市行政重大决策咨询专家、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会秘书长、中国客家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文化智库联盟常务理事。曾获国家教育部和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0余项。

  深圳

  如何以文化创新激发城市活力?

  基于文化的优势是最根本的、最难以替代和模仿的、最持久的和最核心的竞争优势。

  记者: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时期发展的主题,您认为文化创新对于新时期的高质量发展有何独特的意义?深圳作为目前国内文化创新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有哪些做法或经验可供佛山借鉴?

  周建新: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方面创新。”而在所有创新之中,文化创新是根本与核心。以前当我们讲创新时,更多的是指科技创新,而对于文化创新甚少关注。实际上,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在功能上两者取长补短,并在实践中有效互动,共同构成了国家创新战略的主体。文化创新在国家创新战略中具有支撑性作用,因为文化不仅是创新的根本动力,也是创新的活力源泉。

  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认为,基于文化的优势是最根本的、最难以替代和模仿的、最持久的和最核心的竞争优势。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认为软实力是由间接的文化吸引能力组成,文化软实力正在逐渐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实力的主要因素。将文化转变为“软实力”,关键就在于文化创新。因此,文化创新是更深层次更持久的创新。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时期的发展主题,我们必须以创新的意识对文化发展谋篇布局,让文化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和发力点。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同样,文化也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决定了城市发展的前景与后劲。以深圳为例,从一开始,文化创新就是其最鲜明的底色。早在深圳建市之初,就非常重视文化建设。在地方财政异常紧张的情况下仍然着手规划建设深圳大剧院、体育馆、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深圳大学等“八大文化设施”。这些文化设施不仅展示了深圳极强的文化发展意识和超前的文化发展理念,更奠定了深圳这座年轻城市的文化气质与文化底蕴,使深圳在此后一直都把文化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2003年,深圳在全国率先明确提出“文化立市”的发展战略,把文化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不断探索文化创新发展的深圳路径。2012年,深圳全面推进“文化强市”建设。

  近年来,深圳文化创新更是走上了快车道,先后提出“实现市民文化权利”和“维护国家文化主权”的文化理念,明确打造“创新型智慧型力量型主流城市文化”“国际文化创意先锋城市”“国际创客中心”。制定出台一系列文化发展政策,为深圳文化创新提供了科学的顶层设计。特别是随着《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的深入实施,社会各界目睹并享受到文化创新建设所带来的非凡成就,注重文化创新日渐成为深圳人的共识,这为深圳市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代文明之城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深圳的文化战略以及对文化创新的探索,可为佛山推进高质量文化导向型名城建设提供借鉴。

  塑造城市新形象

  佛山如何挖潜?

  在城市形象创新和构建中也要充分考虑到城市相关利益群体的诉求,不断加强城市与公众之间的密切联系,鼓励民众更多地参与到城市形象传播的过程中去。

  记者:对于佛山提升城市文化打造城市形象,从而增强城市吸引力,您有何建议?此前,佛山提出要创建青年友好型城市,但对于佛山这样高校稀缺、且在广州对年轻人才有虹吸效应情况之下,您认为应如何加强吸引并留住青年人才?

  周建新:城市形象是城市文化的表征,营造良好城市形象,对外可以增强城市的吸引力、亲和力、感染力,对内可以提升城市的凝聚力、推动力和向心力。城市形象反映了城市内在的文化内涵和素质,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深刻印象。最能体现城市形象和吸引力的是该城市的文化地标,文化地标的建设是城市文化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地标对于城市形象构建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文化地标深化民众的城市记忆;第二,文化地标重构城市文化认同;第三,文化地标加强城市的形象辨识度,如歌剧院之于悉尼、世贸大厦之于纽约、天安门之于北京。

  佛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美食之都、世界功夫之城,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具有较鲜明的文化特质和一定的对外吸引力。当下,要基于佛山的文化特点塑造新的城市形象,增强城市吸引力,个人有以下建议:

  首先,要明确佛山的城市形象定位。历史上,佛山商贾云集、工商业发达,是“天下四聚”和“四大名镇”之一,也是岭南经济和文化的代表。所以,佛山要打造城市形象,应该紧扣“岭南味”“中国风”“国际范”三个关键词。所谓“岭南味”,是指突出以“粤剧”“粤菜”“南狮”为代表的佛山历史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佛山岭南风味、提升佛山岭南品位、挖掘佛山岭南玩味;所谓“中国风”,是指突出以咏春拳、洪拳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个人建议把“世界功夫之城”改为“中国功夫之城”,因为“中国功夫”一词更具国际影响力,更加能够彰显佛山作为“中国武术之乡”的特色和优势;所谓“国际范”,指的是着重突出佛山的美食文化优势,充分利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把佛山建设成为享誉世界的美食之都。

  其次,要加强市民对城市形象的传播参与度。城市整体的发展,使城市中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利益相关群体,要推动这一个群体广泛参与到城市形象的传播中,并与之形成传播共同体。因此,在城市形象创新和构建中也要充分考虑到城市相关利益群体的诉求,不断加强城市与公众之间的密切联系,鼓励民众更多地参与到城市形象传播的过程中去。

  最后,要重视佛山的城市形象营销。具有特色和影响力的节庆活动可以成为城市的名片,比如佛山就可以通过策划“国际美食节”“佛山庙会”等民俗节庆和文化会展来吸引人流,提升佛山的曝光度、关注度、美誉度和知名度。再如,举办“世界狮王争霸赛”“中国武术对抗赛”等具有佛山特色的体育赛事和演绎娱乐活动,吸引外来人员。总而言之,要通过创新的话语和形式,讲好“佛山故事”,宣扬好“佛山精神”,彰显好“佛山文化”,打造好“佛山品牌”,描绘好“佛山气象”,展示好“佛山形象”,加快推动佛山城市形象品牌化、国际化进程。

  佛山提出创建青年友好型城市,也是一个增强城市吸引力的重要举措。佛山具有区位交通便捷、经济基础好、创业就业机会多、房价相对周边广深较低等突出优势,要利用好优势,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到佛山、留在佛山。其一,要加大对佛山青年友好型城市形象的宣传,树立起“活力佛山”“创业佛山”“幸福佛山”的形象,增强对青年人的吸引力。其二,积极开展人才招聘工作,争取让佛山本地高校毕业生能留下来,把佛山以外高校毕业生引进来。第三,进一步优化佛山现有人才政策,丰富文化生活,增强时代气息,营造适合青年人在佛山发展的软环境。

  打造文化生产力

  还需解决哪些问题?

  佛山与深圳应挖掘并传承各自的岭南文化,并协同建设岭南文化旅游发展高地、大湾区电竞文创中心、大湾区影视动漫基地等,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记者:您曾提出,要注重打造文化生产力。对于佛山打造文化生产力,在制度、产业以及与文化传统融合等方面您有何建议?

  周建新:文化生产力是指生产和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它是文化创新系统的重要一环。文化创意力显示了一座城市文化创新能力,其是否能顺利转化成文化项目或文化创意成果,并助推城市高质量发展,显示了一座城市的文化生产力。正所谓“建成良渠方能引来活水”,只有具备有影响力的文化生产力,才能不断吸引众多优秀文化创意的产生,为文化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当前,佛山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文化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文化产业层次整体不高、文化产业龙头企业数量少、文化创新生态体系不够完善、文化产业人才不足、文化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

  要提升佛山的文化生产力,在制度方面,应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营造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和整体氛围,建立起人才培养的创新机制。目前佛山提出的建设“高质量文化导向型名城”的目标以及实施新时代思想引领工程、新时代文化治理工程、新时代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工程、新时代文艺发展繁荣这四大文化工程,是制度创新的体现。

  在产业方面,还要形成培育和打造若干个具有明显优势的主导产业。比如,佛山有着黄飞鸿、叶问、李小龙、康有为,咏春拳、南狮等诸多优质文化IP,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优良条件。可充分利用这些文化IP,重点发展武术、竞技、名人题材类的影视动漫产业、电子游戏产业及其内容衍生品,以及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文创设计。

  在文化传承与开发方面,要注重佛山的文化遗产活化,开展古村古镇活化行动、古风古韵营造行动,重点对佛山的名园(岭南园林)、名陶(南国陶都)、名画(木版年画)、名药(岭南成药)、名剧(南国红豆)、名庙(佛山祖庙)、名花(花卉花市)、名吃(美食小吃)、名人(历史名人与故居)、名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十名”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和开发利用,推动文城相融、文产结合,促进文旅融合,传承岭南历史文脉。

  记者:在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以及“双区驱动”的大背景下,佛山与深圳能否在文化产业实现对接,共同构建大湾区文化创新高地?

  周建新:佛山尽管在地理位置、交通设施、发展格局等方面与广州更为接近,广佛同城化的进程日益加快,但与深圳依然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为佛山与深圳的协同发展提供了新契机与新机遇。共建人文湾区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建设任务,而岭南文化是大湾区最鲜明的文化DNA,佛山与深圳同属岭南文化圈,在文化、语言、风俗上同根同源、一脉相承,这为佛山与深圳的文化创新合作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佛山与深圳应重视挖掘并传承各自的岭南文化,并协同建设岭南文化旅游发展高地、大湾区电竞文创中心、大湾区影视动漫基地等,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此外,佛山与深圳的民营经济发达,但其发展路径有所不同,因而具有一定的互补性。随着深圳高房价所带来的高成本,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部分产业和人才自然会扩散到周边地区。佛山有着良好的制造业基础,地理位置上毗邻深港澳,在吸纳深圳溢出文化产业和人才方面有较大优势。总而言之,佛山与深圳要进一步实现文化产业与人才的协同发展,促进文化创新要素的集聚,合作共赢,共建人文湾区。

 

文/佛山日报记者林润栋

(责任编辑:黄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