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十年磨利剑剑指硬科技

来源:佛山日报 时间:2021-03-12 10:47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我们要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必须向科技创新要答案。

  如何向创新要答案?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理解。制造实力雄厚的佛山,走的是建设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之路。科研实力雄厚的西安,则奋力迈向“全球硬科技之都”。

  硬科技,这是西安向世界亮出的一张新名片,也是这座千年古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最澎湃动能。

  作为西安最重要的创新引擎,西安高新区是硬科技概念的策源地、诞生地。在硬科技一词正式进入国家话语体系之后,西安高新区也在2020年底正式获批创建全国首个硬科技创新示范区。

  在时代的风口之下,西安高新区能否为破解“卡脖子”难题提供区域探索的实践样本?

  (一)

  高举硬科技的大旗,西安开始大力“拆除围墙”,推动创新资源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

  早在2010年,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以下简称“西安光机所”)一位名叫米磊的博士就大胆提出了硬科技这一概念,希望新时期国家和社会能够重视硬科技、发展硬科技、掌握硬科技。

  彼时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尚未消散,米磊敏锐地察觉到中国未来的发展,必须要向创新要红利,必须发展硬科技——即需要长期研发投入,持续积累形成的高精尖的原创关键技术,以支撑中国在未来全球竞争中的领先地位。

  作为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的一名科研工作者,米磊熟知中国科学院每年有大量的科研成果,不少都达到了世界级水平,但很多重大成果并没有得到具体的工程化应用。

  如何唤醒这些沉睡的资源?

  在创新逐渐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最强音的时候,西安从当地丰富的科教、人才、军工资源中找到了突围方向,前瞻布局硬科技这一系统工程。

  西安科技力量和研发水平居全国前列,普通高校63 所,各类科研机构3000 多个,两院院士60 多位,科技大军100 多万人,聚集了全国航空航天1/3 以上、兵器1/3 以上的科研单位、专业人才及生产力量。这些无疑都为西安发展硬科技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高举硬科技的大旗,西安开始大力“拆除围墙”,推动创新资源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

  2013年,西安光机所与西安高新区合作共建了专注于硬科技的孵化平台——西安中科创星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创星”),米磊正是联合创始人之一。通过“拆除围墙、开放办所、专业孵化、创业生态”的创新发展模式,中科创星让一批拥有高精尖原创技术的科研人员走上了成果转化之路。

  中科创星的投资与孵化业务紧密结合,设立了专注于硬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天使基金——“西科天使”基金,面向中科院、高校以及社会项目进行投资。值得注意的是,中科创星的投资年限往往长达5年、7年、9年乃至更久。

  中科创星有关负责人告诉佛山传媒集团扬帆“十四五”调研组,“初创企业好比是刚刚学步的孩子,你指望他两三年就跑起来,是急功近利的做法。做硬科技,尤其是‘卡脖子’的技术非常难,只有以真正的志向作为内在驱动,不能太在乎短期的利润回报,才有可能坚持下去。”

  经过多年发展,中科创星已经成为国内著名的硬科技投资创业孵化平台,先后孵化培育出300多家硬科技企业,其中包括了一批鼎鼎有名的硬科技明星项目,如专注高密度光子集成领域的奇芯光电、国内领先的卫星创业公司九天微星、为国产大飞机 C919提供雷电防护的爱邦电磁等。

  2019年年底,西安高新区与西安光机所拟定了一体化发展方案,提出把西安光机所打造成为西安高新区创新创业孵化的“发动机”,把西安高新区打造成为西安光机所创新模式推广复制的“试验田”,双方决定成立硬科技创新研究院,打造年产值千亿元规模的硬科技产业集团,共同放大“西光模式”效应。

  (二)

  通过搭建孵化平台、建立梯度成长培育体系、出台行动方案、设立发展基金等方式,西安高新区在科技产业领域密集发力、加速跨越。一批填补国家空白、具有实力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硬科技企业和创新成果横空出世。

  随着硬科技概念的进一步推广和发展,硬科技在全国各地也逐渐受到高度重视。

  尤其是2019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要求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支持和鼓励“硬科技”企业上市之后,全国多地都作出了要大力支持硬科技企业赴科创板上市的表述。

  中美贸易摩擦让各大产业巨头面临巨大的产业链供应风险,科技自立自强被摆在促进发展大局根本支撑的重要位置。除了西安之外,北京、上海、深圳、合肥等城市也纷纷加强了对硬科技的发展布局。

  佛山在去年底出台的《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中,首次提出要聚焦“硬科技”,发展机器人、增材制造、新能源汽车、氢能源、工业互联网等新产业新业态。

  硬科技已经成为中国新一轮科技创新主攻方向。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经济的增长机会正从商业模式的创新逐渐转向技术创新,硬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正走向中国经济发展的舞台中央,“科技人才创业的时代已经到来。”

  在硬科技领域已经深耕了十年的西安高新区,这一切早已呈现星火燎原之势,高校、科研院所、科创型企业均成为硬科技发展的创新主体。

  蓝岸新科技、西安斯耐科管道机器人……在西安高新区瞪羚谷创业社区,佛山传媒集团扬帆“十四五”调研组看到了众多年轻而充满活力的硬科技企业,凭着过硬的技术实力,成立短短数年就成为国内某一领域的领先企业。

  通过搭建孵化平台、建立梯度成长培育体系、出台行动方案、设立发展基金等方式,西安高新区在科技产业领域密集发力、加速跨越,一批填补国家空白、具有实力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硬科技企业和创新成果横空出世。

  超宽禁带氧化镓功率器件、超高强韧镁基复合材料、物联网核心芯片……一项又一项业界领先的硬科技成果,让人们对西安高新区刮目相看。

  尤其是疫情期间,智能芯片、AI 智能测温系统、64线激光雷达、着陆巡视器多光谱相机等一系列创新成果的问世,不仅持续为疫情防控提供着大数据技术支撑,更驱动西安高新区硬科技产业向产业链顶端进一步迈进。

  得益于硬科技的迅猛之势,多年来一直在资本市场表现较为平淡的西安,这两年也跑出了加速度。2020年,西安新增境内上市企业10家,其中8家就在西安高新区。

  为鼓励培育区域内更多硬科技企业上市,西安高新区先后出台《西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关于支持企业上市发展若干政策》《西安高新区关于加快推进“硬科技”企业上市工作的实施意见》《西安高新区关于加快推进重点拟上市“硬科技”企业上市的专项政策》等多个政策,目标是到2022 年末实现30家硬科技企业上市。

  一支来自西安高新区的“硬科技军团”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上呼之欲出。

  (三)

  借助硬科技的赛道,在西安高新区这一创新引擎拉动下,原本制造 业实力并不出众的西安,已经找到了引领变革的力量,迎来超车机会。

  一批全球科技巨头也在西安高新区加大布局力度。2020年,西安高新区招商引资签约项目达216个,总投资超6722亿元,人工智能、互联网、无人机、机器人等排名100强的硬科技企业在西安高新区加速聚集。

  Intel、三星、IBM、施耐德、富士通、阿里巴巴、华为等数十家世界500强企业研发机构落户西安高新区,而包括中兴、中软国际、软通动力、海康威视、太极、大华在内,中国软件百强企业之中,也有一半已经在西安高新区落地。

  这些项目,每一个都堪称一个产业生态,对西安高新区打造硬科技创新示范区有着极强的辐射带动作用。例如华为的西安研究所已经成为华为全球最大的研究所之一。随着三星二期项目的启动,西安高新区也成为全球最大的闪存芯片生产基地。

  因为三星,西安还形成了电子信息产业从原材料和设备的研发生产,到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及系统应用的完整工业链,带动数百家配套企业落户。

  西安高新区有关负责人说,目前西安高新区内已经形成以半导体、软件信息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以及以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为核心的现代制造业。其中半导体、智能终端、生物医药、软件与信息服务等千亿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

  按照规划,未来几年,西安高新区将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和生命科学四大领域,实施包括第三代半导体、光子技术与产业、5G和云计算、航空航天等在内的八大强链行动。到2025年,硬科技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硬科技企业超过3000家,研发投入强度达15%,硬科技技术交易额达1000亿元,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硬科技创新示范区。

  从人才到科技,从科技到产业,借助硬科技的赛道,在西安高新区这一创新引擎拉动下,原本制造业实力并不出众的西安,已经找到了引领变革的力量,迎来超车机会。

  在极不平凡的2020年,西安交出了一张令人惊艳的成绩单。除了GDP 总值破万亿,一些关键数据也很值得留意:

  2020年,西安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其中高新产业支撑发展势头明显。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3.3%,高技术产业产值增长23.4%,均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

  2020年,西安新增科技企业1500余户;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R&D)达5.17%,仅次于北京,位居全国第二。

  GDP代表一个地区当下的经济水平,而 R&D 经费投入,则预示其在未来经济格局中的潜力,后者也被称为“对未来的投资”。西安的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上并不占优,但其投入强度却已超上海、深圳等城市,堪称中国最舍得给未来花钱的城市之一。

  也正是这种舍得,让西安走在了创新发展的最前列。

  都说西安人的心中,藏着一个伟大的“长安梦”。硬科技重新定义了西安的硬实力,也为这座古都带来可持续的强劲动力。西安崛起,已不再是梦。

  佛山观察

  以科技创新续写佛山制造新传奇

  西安发展硬科技,除了其资源禀赋,还有着西安人的一股志气。

  中科创星的硬科技展览馆,把硬科技的四项“硬”本质列在前头——技术硬、实力硬、精神硬、志气硬。精神硬指有科研工匠精神、专注坚守笃行;志气硬指追求单项世界冠军,实现强国梦想。

  科技创新的道路注定不会一路坦途,必须以坚定的创新自信作支撑,有甘坐“冷板凳”的决心,才会有笃定前行的脚步。

  西安的创新自信来自其雄厚的科研资源,这是其发展硬科技的底气,佛山虽然存在这方面的短板,但有发达的制造业作支撑,一样可以有创新发展的自信。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佛山应进一步突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 同时加快补上创新平台不足的短板,加强研发投入,加强人才吸引,加快创新资源对接。

  正如西安石油大学经济学教授曾昭宁所说:“科技成果没有边界,哪里的环境好,产业需求高,科技成果就往哪里流,这是市场化过程。”积极抢抓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全面链接全球创新资源,佛山定能打造出“世界科技+佛山智造+全球市场”的创新发展模式。

  很多佛山制造业企业已经意识到核心技术的重要性,走上了创新发展的新赛道。如广东华特气体股份有限公司,十几年坚持研发电子特种气体,突破国外技术垄断,20多个产品实现进口取代;广东盛路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经过多年技术积累和研发,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5G核心技术;广东精铟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十几年来专注研发高端海洋工程装备,多项自主研发技术成功打破国外垄断……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周其仁在调研这些佛企后,连连感叹这些企业特别“提气”,并表示如果有更多这些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佛山制造、中国制造一定有光明的未来。

  在群雄逐鹿的竞争赛道上,只有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才能保持足够韧性与耐力,才能勇立潮头。佛山未来需要更多的硬科技企业,充分发挥科研实力和研发能力,去解决“卡脖子”的问题,从而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续写佛山制造新传奇。

  风好正扬帆,奋斗正当时。“十四五”再出发,科技创新是佛山破解发展瓶颈的关键一招,坚决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科技创新潜力更好释放出来,让科技创新为佛山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佛山制造一定能乘风破浪、直济沧海!

  佛山行动

  进一步发挥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佛山国家高新区、季华实验室、仙湖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载体的引领作用,积极谋划争取大科学装置、重点实验室等重大科技研发平台落户,为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提供战略支撑。

  ——佛山市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报告

  围绕人工智能和智能装备、新一代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氢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智能家电、数控装备等优势传统产业领域,建立健全“揭榜挂帅”机制,完善“企业发展出题+产业需求牵引+多方联合答题”重大科技项目攻关机制,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

  ——2021年佛山市政府工作报告

  

  策划/吴礼晖、何仁军 

  统筹/王亚亮、尹保山、吴岚岚、何宁、陈伟鹏、陈婉萍 

  采写/佛山传媒集团全媒体报道组记者童思娜、王旖荻

(责任编辑:何燕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