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为何把太湖湾视为“头号工程”

来源:佛山日报 时间:2021-03-04 15:05

  在中国的城市版图中,佛山与无锡是颇为相似的城市样本。

  两座城市经济体量相当,排行省内“老三”,信奉工业立市,以实体经济、民营经济见长。在迈入“GDP 万亿俱乐部”后,两者都将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一个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力推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一个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蓝图中主打太湖湾科创带。

  站在“十四五”的门槛,审视制造业发展路径,洞察工业城市进程,无锡与佛山均是绝佳窗口。

  无锡为何把太湖称作太湖湾,为何把太湖湾视为“头号工程”?无锡太湖湾与佛山三龙湾,何以英雄所见略同?观察同为工业城市标杆的无锡,对佛山有着极大的启发意义。

  破与立:为何较早跻身万亿之城?

  相比同类城市,无锡为何先行跻身“GDP万亿俱乐部”?靠的正是破旧立新之后新兴产业的强势崛起。

  江南天气好,冬景似春华。

  冬日的无锡,不似岭南的繁花似锦,满地的银杏、红枫,平添一份热烈和壮美。这片4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正在迸发蓬勃的生机——2020年前10个月,全市物联网营业收入占全省半壁江山,增幅达19.2%;全市集成电路产业产值增速超过30%;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业务收入增速达16.0%。

  新兴产业增幅明显高于GDP增速,正在重新定义这颗“太湖明珠”。

  作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之一,无锡工商业高度发达,昔日有着“小上海”之称,车牌号苏B足见其在江苏的分量。

  作为苏南模式的发轫地之一,无锡在改革开放后迎来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发展热潮,奠定了中国纺织业基地的地位,但也因为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饱受环境压力。

  21世纪初,中国工业城市普遍面临经济发展与环境容量不调和的矛盾。无锡也不例外。2007年夏,一场太湖蓝藻危机让粗放式发展模式走到尽头,拉开当地产业变革的序幕。

  彼时,无锡承受脱胎换骨的阵痛。据不完全统计,从2007年起,无锡先后转移超3000家污染企业,决然打破旧的产业秩序。

  在破旧与立新之间,无锡经济也曾陷入空窗期。无锡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十三五”开局之时,无锡一些经济指标的增速排在江苏省靠后位置。但无锡顶住压力,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坚守改革初心,用“绣花针”的功夫一点点地重塑新格局。

  破的是传统污染产业,立的是新兴产业集群——物联网、集成电路、大数据和云计算、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崛起,为无锡快速跑进“GDP万亿俱乐部”作出极大贡献。

  “十三五”时期,无锡凝聚3600余家物联网产业上下游企业的力量,实现营收3100亿元,规模全省第一;集成电路产业产值增至1350亿元,居全国前列;2020年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累计招引总投资5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33个,总投资100亿美元以上的华虹集成电路研发和制造基地项目、总投资86亿美元的海力士二工厂项目、总投资30亿美元的中环集成电路用大硅片研发项目均属于新兴产业领域。

  十年磨一剑。无锡从2016年开始凤凰涅槃,多项经济指标连续三年增速保持全省第一,并于2017年一举突破万亿GDP。

  相比同类城市,无锡为何先行跻身“GDP万亿俱乐部”?靠的正是破旧立新之后新兴产业的强势崛起。

  2020年,中国内地“GDP万亿俱乐部”成员扩充到23城。因为先行一步,无锡至今领先同类城市1000亿元到2000亿元GDP的“身位”。

  研与产:笑傲江湖有何杀手锏?

  “奋斗者”号潜入深海,“无锡故事”浮出水面。抓住大院大所和高等院校,一座城市也就抓住了创新发展的关键节点。

  从一度的迟滞到今天的领先,无锡产业转型升级的秘诀在哪里?答案是:两条腿走路——除了产业的厚积薄发,还有对大院大所的倚仗。大院大所聚集,成为无锡笑傲江湖的杀手锏。

  2020年12月,一个寻常工作日的清早,位于无锡滨湖区山水东路的中国船舶集团第七〇二研究所(以下简称“七〇二所”)值班室内,前来参观学习的人排起长队。

  严格的检查,肃静的大楼,让这座院落平添几分神秘。从这里,大国重器“奋斗者”号走向深海,向全世界展现逐梦星辰大海的中国力量。2020年11月,“七〇二所”自主研发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坐底马里亚纳海沟10909米,让世界瞩目,让全国沸腾。

  “奋斗者”号潜入深海,“无锡故事”浮出水面。

  中国载人潜水器历经“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三台大深度载人潜水器,接续大国深蓝梦想。鲜为人知的是,从“深海勇士”号开始,地处无锡的西塘锻压有限公司负责深潜员的保护罩——核心钛合金半球设备成型。

  西塘锻压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谢爱军介绍,与“七〇二所”十余年的合作中,企业得以见识到各种尖端的新材料,储备了技术和经验,参与大国重器的制造迅速提升了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而类似无锡制造参与“奋斗者”号配套工作的企业就有近30家。

  “七〇二所”是无锡大院大所聚集的一个缩影。目前,无锡市内分布着21所省部属科研院所,数量之多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其顶级科研网红还有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等大牌科研院所,这些“最强大脑”开辟了一条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路径。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大院大所与地方政府、当地企业之间的合作,已迈入产学研融合阶段,科研力量在产业发展中不再只是“追随者”或者“并跑者”的角色,而是更多地承担了“引领者”甚至是“颠覆者”的重任。

  大院大所主导开发的共性技术,是城市实现跨越式创新、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全力奔跑的底气所在。除北上广深,无锡作为地级市坐拥丰富的大院大所资源令人艳羡。

  如今,全国各路城市为链接一流创新资源,争取科研院所落户,各出奇招、猛招。无锡大院大所云集,固然有其历史原因,不可复制,但当地对科研院所的用心值得一窥。

  近水楼台先得月。无锡市科技局副局长陈涵杰介绍,与众多大院大所牵手,是无锡率先抛出的“绣球”。最初,科研院所更多从事集团内部的科研任务,与地方的产业合作并不密切。但近年来无锡主动出击,针对大院大所实施“一所一策”:以需求端倒逼产业端迭代,以创新端助力生产端升级,通过顶层设计统筹资源配置,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实现精准对接。例如,不惜重金招揽科研团队和科技人才,领衔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丁汉团队获得“太湖人才计划”1亿元资金支持。

  从创新引领到产业升级,创新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科技成果本土转化突破“最后一公里”,无锡与大院大所合作亲密无间。

  抓住大院大所和高等院校,一座城市也就抓住了新一轮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节点。

  湖与湾:如何承载“太湖明珠”新梦想?

  科创的载体在哪里?城市的未来在哪里?无锡瞄准的是——太湖湾科创带。从湖到湾,彰显了这座城市的壮志雄心。

  江东潮壮阔,太湖美灵秀。无锡是长江和太湖共同孕育的骄子。

  从历史走向未来,太湖与无锡融为一体。在太湖蓝藻危机中育新机,无锡跻身“GDP万亿俱乐部”。万亿GDP之后,无锡在太湖湾科创带变局中开新局。

  但无锡科技企业仍相对零散,不成系统规模,未成区域品牌。同时,长三角经济空间格局翻天覆地,“邻居们”创新动作不断:苏州启动建设太湖科学城,湖州挂牌成立南太湖新区,南京规划建设紫东科创大走廊。

  区域竞合,纵横捭阖。无锡意识到只有战略升维,才能在江苏省乃至长三角的格局中找到定位。科创的载体在哪里?城市的未来在哪里?无锡瞄准的是——太湖湾科创带。同样是打太湖牌,但从湖到湾彰显了这座城市的壮志雄心。

  世界进入湾区时代,中国大湾区经济呼啸而来。无锡为什么把湖称作湾,底气又何在?

  以太湖湾命名的科创带是一片长约108公里、总面积约500平方公里的区域。这里聚集无锡90%的省部级科研院所、70%左右的高层次人才、60%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和34.3%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

  在无锡,太湖湾科创带是如上海浦东新区、深圳前海新区一般的存在,被视为全市“头号工程”。一年前,无锡首次向外界提出太湖湾科创带的设想。2020年9月,科创带建设规划正式发布,一场以科创为内核的嬗变在太湖北岸骤起。

  根据规划,太湖湾科创带以太湖岸线为界,重点构建“一核、十园、多点”拥湖发展的空间格局。按照“三年起步、五年成形、十年见效”的战略路线图,太湖湾科创带到2030年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将在集成电路、物联网、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智能装备等领域崛起世界级产业集群。

  太湖湾科创带是平台升维、战略升维,关系经济发展,关乎城市能级。

  梦想逐渐照进现实。2020年最后一天,对标国家实验室的太湖实验室揭牌,打下科创带内首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的桩基。2021年第一个工作日,无锡高新区成立太湖湾科创城建设指挥部,目标直指太湖湾科创带创新大脑。

  2021年2月8日,无锡召开太湖湾科创带建设指挥部第一次工作会议。这是无锡市委书记黄钦口中“再忙也必须要开的会议”。当地媒体分析,这次会议“非同一般”。首先,这是农历庚子年最后一场重要会议,是省市两会后市委书记、市长双双出席的一次会议。其次,这是继2020年提出“建设太湖湾科创带”以来,在新一年召开的第一场以此为主题的会议。

  百年“工商名城”的历史赋予这座城市产业生命,科创涌动的活力正在创造这座城市的未来。“十四五”开局,太湖湾科创带为无锡开启新一轮变革,让“太湖明珠”绽放更加灿烂的光芒。

  佛山观察

  太湖湾与三龙湾

  英雄所见略同

  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一曲《太湖美》唱出太湖的万顷碧波,唱出无锡的无限风光。

  当我们以佛山媒体人的身份临湖眺望,感受无锡的发展脉搏,既有赞叹又有共鸣。

  太湖美,美在生态。我们到无锡时恰逢隆冬,不是赏樱赏花赏云海的最好时节,但不施粉黛的太湖却展现另一种极简之美。湖水悠悠、树木萧萧,红嘴鸥在太湖上空自由翱翔,与平静的湖面相得益彰,一派自然的野趣。

  太湖美,美在产业。在无锡的中国乡镇企业博物馆里,一组主题为“四千四万”精神的浮雕,昭示着当年企业家们“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踏遍千山万水、历尽千难万险”的奋斗足迹和担当激情,谱写了自强不息的壮美。太湖蓝藻危机后,当地以壮士断腕的魄力开启产业变革,随后新兴产业犹如源头活水搅动一湖春水。

  太湖美,更美在未来。太湖湾科创带推动城产人文深度融合,在太湖北岸上演一场以科创为内核的嬗变,“科”的含量、“创”的质量、“带”的能量必将绘就无锡高质量发展的成色之美。

  若将目光收回,同样的美丽画卷正在中国制造业名城佛山徐徐展开。佛山致力打造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坚定不移走“世界科技+佛山智造+全球市场”的创新发展之路,亟须一个“聚宝盆”汇聚创新要素,提升佛山智造的广度、高度和深度。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

  与太湖湾一样,三龙湾“含着金钥匙出生”,同样肩负着重要使命——佛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核心平台,做大做强广佛极点、推进两地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点创新平台,如今正逐渐显现出创新要素集聚、产城融合发展的态势,被寄予厚望。

  近日印发的《佛山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2020-2035年)》明确,三龙湾将打造成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发展平台和珠江西岸创新极核,以面向全球的先进制造业创新高地、珠江西岸开放合作标杆、广佛融合发展引领区、高品质岭南水乡之城为战略定位,加快构建“碧环绕芯、双核驱动、三网协同、四轴支撑”的发展格局。

  为什么是三龙湾?答案与打造太湖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无锡太湖湾与佛山三龙湾,英雄所见略同。

  比如,地理位置同样天赋异禀。三龙湾位于广州、佛山的交界地带,横跨顺德、南海、禅城三区,距离广州南站仅一步之遥,是新一轮广佛融合的极点核心。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技术总监刘沛曾指出,广佛超级都市正在形成大湾区中的“井字结构”核心区,三龙湾将成为这个“井字结构”中的重要节点。

  又比如,交通资源同样得天独厚。广佛同城,交通先行。包括广州地铁7号线西延线、佛山地铁2号线、3号线等城市轨道交通,以及广佛环线等城际轨道交通都将从此经过。路通财通,对区域发展而言,交通的影响无须赘言。

  更重要的是创新要素的汇集。今天的广佛融合早已从单一的人、物、信息互通,演变为创新协同与高质量发展的融合。三龙湾有足够的资格和底气肩负起创新高地的使命。在这片13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省市各级项目同时推进,季华实验室、库卡智能制造产业基地等科创平台遍地开花。同时,佛山多次围绕加快科研院所与产业需求对接召开专题会议,力促大院大所落户、科研成果转化。

  实现城市梦想,必须让融合创新的源泉充分涌动,让资源要素充分汇聚。无论无锡还是佛山,都是为了这一目标而立湾。可以预见,未来十年,太湖湾、三龙湾定将在太湖北麓、珠江西岸上演新的传奇。

  佛山行动

  完善科创平台战略支撑体系。进一步发挥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佛山国家高新区、季华实验室、仙湖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载体的引领作用,积极谋划争取大科学装置、重点实验室等重大科技研发平台落户,为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提供战略支撑。

  ——佛山市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报告

  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高标准建设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对接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加快引进高端人才、核心技术和关键项目,引领一环创新圈跨越发展。

  ——2021年佛山市政府工作报告

  策划/吴礼晖、何仁军

  统筹/王亚亮、尹保山、吴岚岚、何宁、陈伟鹏、陈婉萍

  采写/佛山传媒集团全媒体报道组记者吴蓉

(责任编辑:何燕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