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炼成制造业单项冠军之城的方法论

来源:佛山日报 时间:2021-03-04 15:02

  刚进入2021年,宁波再次刷新制造业单项冠军之城的高度。

  2020年,宁波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数量净增12家,总数达51家。短短4年,宁波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数,实现几何式进阶,雄踞全国首位。

  佛山和宁波,发展路径高度相似,均以制造业享誉国内外,成为中国万亿GDP 城市。2018年,宁波成功进入“万亿俱乐部”。次年,佛山也跻身万亿城市行列。

  在全国万亿城市队列中,高手如林,为何只有宁波成为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之城?面向“十四五”,宁波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剑指何处?

  宁波在全国率先发出最强音,提出到2025年,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达130家,单项冠军企业对制造业增长贡献度超40%,成为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第一城。

  站在“十四五”新起点,佛山与宁波英雄所见略同,提出要加快培育一批制造业领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增强产业链控制力和产业集群竞争力,增强佛山争当全省地级市高质量发展领头羊的创新动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宁波打造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之城的思考与经验,对佛山有什么启发?

  筑牢产业安全深谋远虑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

  中国制造业重镇不少,但快速响应、倾全城之力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的宁波,当前来看最为成功。51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组成宁波制造的“最强天团”,驰骋全国、全球市场。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国际竞争和大国博弈的“竞技场”已重新向制造业回归。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向产业链中高端进阶成为不二之选。

  2016年开始,工信部遴选制造业单项冠军。此举正是为了加快培育具有创新能力的排头兵企业,在我国打造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中国制造业重镇不少,但快速响应、倾全城之力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的宁波,当前来看最为成功。51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组成宁波制造的“最强天团”,驰骋全国、全球市场。

  单项冠军企业培育带给宁波的惊喜,远远不止于此。

  进入宁波市级单项冠军企业培育库的300多家企业,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的超70家、全国第一的超200家,创造了全市制造业超过23%的主营业务收入和33%的利润。

  然而,在工信部2017年公布的首批104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名单中,宁波仅2家入选,占比仅1.9%。4年过去,宁波以全国千分之一的土地面积,培育出约占全国7.5%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

  是什么促使宁波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

  我们可以通过一张时间表来透视。2020年7月2日,宁波吹响打造制造业单项冠军之城的号角。同日,宁波打造制造业单项冠军之城行动计划发布。30多天后,近百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产业技术研究院、高端人才及区县(市)、市直部门签署军令状。

  短短2个月里,宁波剑指“冠军之城”动作频频,展现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的雄心、信心和决心。往深里看,对于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宁波来说,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更是应对形势变化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和使命担当。

  善弈者谋势,善谋者致远。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各国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竞争愈演愈烈,制造业单项冠军作为活跃在各细分领域的“特种尖兵”,在产业安全上的战略意义非凡。而宁波的高出发点,是扛起维护中国产业链安全的重大使命。

  “宁波要推动更多企业成为全球行业的领跑者。”宁波市经信局局长张世方在全市打造制造业单项冠军之城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部署会上表示,要努力让制造业单项冠军成为宁波的一张靓丽名片。

  这样的战略部署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基于产业基础的有的放矢。

  “宁波有这样的产业基础。”宁波市委政研室产业处处长李昭分析,宁波的市场主体已突破100万户,12万家民营制造企业是宁波制造的底色。随着核心技术不断攻城拔寨,关键零部件不再遭受“卡脖子”之困,为宁波实现高质量发展添底气、增动力。

  政府勇担当,企业自然有方向、劲头足。

  舜宇集团的玻璃镜片和车载镜头销量世界第一。“舜宇始终坚持供应链建设、产品技术研发、人才队伍建设‘三个不能停’”,舜宇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叶辽宁说,企业将加快推动实现“千亿级”发展目标,助力宁波打造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之城。

  宁波用行动证明,要想干成一件事,只要方向对,思想不动摇,行动不松劲,定能获得成功。而宁波企业家专注的精神、持续的创新,更是让我们充满敬意。

  以此为镜观察佛山,同为制造大市,同以民营经济为主,佛山各类市场主体达94万户,其中民营企业超26万户,占全市企业数量90.4%。两地市场主体不相上下,佛山民营经济活跃度和数量甚至超过宁波。可见,佛山培育制造业领军企业有着雄厚的基础条件,宁波对于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之谋虑,或可为佛山打造制造业领军企业打开一扇对标的窗口。

  多方协同创新 大院大所提升企业创新浓度

  只有引进高端平台,才能引进高端人才,才有高端创新。只有构建高能 级的科研军团,才能为制造业单项冠军行稳致远提供不竭智力支撑。

  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攻关核心技术,归根结底要靠人才,也要靠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

  人才底子先天薄弱,导致创新动能不足,一直是宁波的“心头之痛”。“以前去调研,确有一些企业反映缺乏人才,留不住人才。”李昭说。

  然而,土地面积只占全国0.1%的宁波,为何能培育出占全国总量7%以上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成为公认的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之城?

  “只有引进高端平台,才能引进高端人才,才有高端创新。”对这个逻辑关系,宁波心似明镜:只有构建高能级的科研军团,才能为制造业单项冠军行稳致远提供不竭智力支撑。

  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力行。

  “我们把引育产业技术研究院作为‘栽树工程’来抓。”李昭说,近年来宁波不断加大力度,引进强校强院强所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快集聚一流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

  领导挂帅,集中火力引进。浙江大学宁波(“五位一体”)校区是宁波引进名校名院的重磅工程。就这一个项目,宁波领导批示指示十几次,多次召开协商会、汇报会。李昭也透露,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的落地,在社会上也有不同声音,但宁波坚持推进,“现在证明是对的”。

  与此同时,宁波坚持精准对接原则,引进的院所与企业所需高度匹配。

  2020年6月,宁波天生密封件有限公司与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共同设立先进密封材料联合实验室,合力攻克关键材料创新测试难的问题。天生公司董事长励行根表示,公司在先进密封材料研究与应用等基础研究领域上存在短板,“此次与家门口的顶尖科研机构共建实验室,将进一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锲而不舍,必有所成。目前落户宁波的69家顶级产业技术研究院,构筑起专属宁波的科研“群峰”。

  政府引进来只是第一步,促成院所和企业对接是关键。

  为此,宁波搭建了企业与研发机构对接平台,定期举办多形式的成果推介会和需求对接会,一批研发成果有效推动企业发展。鼓励龙头民营企业与国家级科研单位联合建立实验室,鼓励企业、科研院所参与国家科技计划。如今,不少合作已蓄势待发、初见成效。

  院企对接与单项冠军的培育一脉相承。一边是,宁波现有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和本部的不少科技成果亟待在宁波落地转化。另一边,宁波也需要院所在“卡脖子”核心技术攻关、进口替代技术产品攻关等方面勇于“揭榜挂帅”。

  各有所需,促成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创事业与价值、共担困难与风险、共享成果与利益。这样的路径,为宁波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提供坚实支点。

  当前,佛山也在大力引育科研院所。下一步,如何加大力度吸引更多高能级机构进驻,形成顺畅的产学研转化机制,促进精准的院企对接,将关系到佛山产业升级的速度与质量。

  科技创新领先一步,市场份额领先一路。

  天生密封件,打破国外50多年垄断,核电站反应堆压力容器C形密封环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全球第二。慈星股份,年产销电脑横机居世界首位。德鹰的旋梭,占全球市场份额的40%......

  建立三张清单 雄心壮志夺取单项冠军第一城

  宁波建立“企业出题、政府立题、全球创新资源协同破题”联合攻坚机制,推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产业转化全周期发展。

  牛年开工伊始,2021年宁波市两会召开。宁波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宁波将奋力打造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第一城。

  根据此前发布的三年行动计划,到2025年,宁波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达到130家,形成若干条细分领域的标志性产业链,单项冠军企业对制造业增长贡献度超过40%,成为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第一城。

  实际上,当前宁波单项冠军企业在全国已是最多。透过这份目标看,宁波的目标是持续领先,稳坐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第一城。

  宁波要如何将“第一城”的雄心变为现实?

  宁波市委政研室、宁波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不约而同谈到——重点建立三张清单,即技术攻关、单项冠军培育、重点产业链培育。

  创新的重要性众所周知,但中小企业创新并非易事。为此,宁波建立“企业出题、政府立题、全球创新资源协同破题”联合攻坚机制,推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产业转化全周期发展。

  一枝独秀不是春。宁波建立培育梯度,建强单项冠军企业方阵。包括打造“专精特新”,引导企业成为细分领域主力军;支持“智团创业”,创立“智造联盟”,打造单项冠军企业集群和航母型企业。

  更具开创性的是,宁波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材料-零件-部件-整件-系统集成”和“关键核心技术-产品-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全过程培育。以国家级、航母型单项冠军企业为主体,建立“链长制”“产链共同体”等机制,按照“一链一图一方案”绘制产业链地图,争取在每条产业链培育一批单项冠军企业。

  机遇的把握靠谋,机遇的落地靠干。

  “此次签署军令状,是宁波全力打造制造业单项冠军之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迈出的重要一步。”宁波市经信局方面介绍,下一步,宁波将大力培育制造业“专特优精”企业,推动制造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占据全球产业链主导地位。

  单项冠军的硬核力量来自科技创新。

  “要让科技创新成为硬核力量。”在宁波市打造制造业单项冠军之城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部署会上,宁波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宁波将组织调动一切创新资源,聚焦聚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这个制胜利器,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计划,培育催生更多单项冠军企业。

  红色、黄色、绿色,一般人看来就是普通的颜色。但在宁波科研圈,它们各有所指。宁波分类分层梳理全市单项冠军和重点培育产业链,精准掌握企业技术需求,迭代编制“红色”(“卡脖子”技术)、“黄色”(有望实现替代技术)、“绿色”(已经实现替代技术)关键核心技术“三色图”。也就是说,宁波通过建立完善以需求为导向的重大科技项目形成机制,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指明精准的“靶点”。

  “要完善‘卡脖子’技术协同投入、科技成果共享机制。”宁波市科技局方面介绍,要让创新链上的各方主体共享创新资源、共享创新红利,让企业真正从市场冠军走向创新冠军。

  “十四五”时期,佛山和宁波的目标都聚焦“世界级”。佛山目标是要成为世界级先进制造基地,培育具有核心竞争优势和示范引领作用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宁波建设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城市,成为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第一城。面向未来,如何培育建强全产业链,打造一批笑傲全球的单项冠军企业,期待佛山加强探索。

  佛山观察

  勇做第一“名配角”

  飞机落地宁波前,阳光遍洒河上,如一条黄金水道。阳光下、河道上穿梭的船只,犹如宁波大地上奋进的单项冠军企业,飒飒生辉。

  佛山传媒集团调研组从粤港澳大湾区,来到长三角南翼的宁波,探寻这座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之城的“金牌”锻造经验。

  制造业单项冠军,顾名思义是指长期专注于制造业某些特定细分领域,生产技术或工艺国际领先,单项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前列的企业。在宁波,目前已有51家企业入选国家级榜单。

  宁波,向海而生。海洋文明和农耕文明在此交汇,开放、务实、大胆的气质与城市共生共荣。走进宁波单项冠军企业,不禁让人感叹,这确实是一座制造业硬核之城。

  这样的硬核,既来自政府对产业发展的重视、对制造业单项冠军的倾力打造,在顶层设计上的高位谋划,也来自宁波企业家对“专精特新”的坚持和创新,久久为功。记者足迹所及的企业,规模都不算很大,采访中,我们深深感受到,打造制造业单项冠军背后,是宁波政企社同频共振,展示出来的抱负、使命、坚定。

  这些单项冠军企业,甘愿长期深耕细分领域,即使企业和产品不为大众所熟知,即便产值规模不算高,但它们有争做第一的坚韧和魄力,有破“卡脖子”技术的勇气,甘愿做“名配角”,终成市场“主角”。

  这样的企业多一些,中国制造的成色就更高一些,中国的产业安全感就更强一些。

  作为制造业名城,佛山形成了门类齐全、体系完善、实力雄厚、根植性强的现代工业体系。但诚如佛山市委书记鲁毅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充分暴露了佛山产业结构亟待优化,产业层次不高、产业科技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偏低等问题。同时,佛山高企培育纵向比有进步,但横向比还有差距。

  经过数十年高速发展,佛山产业发展已积累一定基础,产生美的、伊之密、格兰仕等一大批优质企业,有能力进行更高层次的原始创新。佛山有基础、有条件引导推动、支持更多企业扎扎实实做原始创新,不断攻克“卡脖子”技术问题。

  佛山地处粤港澳大湾区腹地,从开放中走来,面向“十四五”,谋划佛山的未来发展,依然要用好开放这一招。强化和广深、港澳的合作,用好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中德工业城市联盟等平台,引领全球创新资源落地。政企社要联手,在全社会形成一股氛围,让那些低调、务实、十年如一日专注细分领域的企业家,获得感更强、精神满足、荣誉给足。

  打造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是佛山的使命担当。面向未来,佛山已作出战略部署:重整行装再出发,坚决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科技创新的潜力更好释放出来,走出一条具有佛山特色的制造立市、创新强市的发展路径。

  佛山行动

  大力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程,支持更多企业在优势领域精耕细作,促成更多拥有独门绝技的隐形冠军。以高企培育和规模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推进创新资源要素向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高企集聚,全力催生一批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

——佛山市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报告

  要加快培育一批制造业领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增强产业链控制力和产业集群竞争力。建立健全“揭榜挂帅”机制,完善“企业发展出题+产业需求牵引+多方联合答题”重大科技项目攻关机制,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

  ——2021年佛山市政府工作报告

  策划/吴礼晖、何仁军

  统筹/王亚亮、尹保山、吴岚岚、何宁、陈伟鹏、陈婉萍

  采写/佛山传媒集团全媒体报道组记者覃征鹏

(责任编辑:何燕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