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所高校呼吁:毕业生不要只盯着考研、考公 | 大山小议

2024-03-26 14:16 来源:佛山新闻网

公务员考试网数据显示,2024年国考报名总人数再创新高,超291万人报考,平均70余人竞争一岗位,在各省报名人数中,报考人数最多的省份是广东省,有超23万考生报考。教育部消息显示,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全国报考人数为438万,虽相比2023年下降了30余万,但热度依然高。

一边是日益增长的研考、公考竞争压力,一边是政府、学校呼吁促进毕业生就业。面对即将到来的毕业季,毕业生们会作出怎样的选择?多所高校呼吁:毕业生不要只盯着考研、考公。

多所高校发出呼吁

浙江理工大学

2024年2月,浙江理工大学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中心在公开信中称,要坚持“两条腿走路”,主动迈出求职“第一步”,不要只盯着升学考公考编,可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服务国家战略,投身到中小微企业就业,投身到基层就业,报考“特岗教师”“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到部队建功立业等,让青春出彩,让人生升华。

安徽师范大学

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致学院2024届毕业生就业倡议书》中提到,希望同学们全面考虑各种就业岗位的价值和与自身能力的匹配度,特别是要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不仅关注升学、考公、考编等传统路径,更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投身中小微企业、基层服务,如特岗教师、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项目,甚至考虑参军报国,在部队中建功立业,让青春焕发光彩,实现人生价值。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2月发出的倡议书提到,体制内和政策性岗位供给有限、企业岗位需求收缩,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在此背景下,毕业生就业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严峻。同学们和家长们应科学研判当前的就业形势,及时关注就业政策变动,全面了解就业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各种就业岗位所特有的价值,以及与同学们自身性格能力的匹配度等,合理定位求职目标。

面对毕业求职季,她这样说

李红就读于西南地区,一所211大学的经济学专业。李红表示,原本自己也有考研的想法,但最终还是“被迫就业”。“经济学专业考研竞争压力很大,一些好的学校甚至需要400分以上才可能被录取,如果仅仅过了国家线是不够的”。在求职期间,她总共投了上百份简历,邀约面试的有十来家,最后录取的有两家。

这两年,大学生群体中盛行这样的说法:“找不到好工作就考研。”有考生三战都没成功,但仍然在考,因为考研似乎成了唯一的出路,尤其对二本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因为他们的本科文凭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没有学历作为敲门砖,你或许连面试机会都得不到。

大学成了高中教育的延续,而研究生又成了大学的延续。有学者表示,现有研究生教育总体没比本科高多少,很多根本不适合做学术研究的也一窝蜂考研,只是多混几年,这样无意义地“卷”到底有什么必要?

考生在考点外复习。

不少高校为促进毕业生就业作出努力。今年高校就业政策中,不少高校都为促进毕业生就业作出努力。其中不乏举行宣讲会、招聘会、为本科学生组织集体实习等,除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等教育部主管的各类就业服务网站外,各大高校往往会开设本校专属的学生就业服务网站比如:

北京科技大学招生就业处相关负责老师表示,今年,北京科技大学开展四项计划促进毕业生就业:一是开展毕业生赋能计划,通过开展就业调研,实现精准动员和就业指导,让毕业生尽早进入求职状态,通过训练营等形式帮助学生提升求职能力。二是开展访企拓岗计划,制定一把手带头走访用人单位的任务,落实落细教育部“访企拓岗”的工作要求,让校院领导亲自为毕业生跑资源,挖机会。三是校园招聘提速计划,实现“周周有双选,月月有大型”的校院招聘安排,邀请更多的用人单位进校招聘,做好校园招聘服务。四是开展就业兜底计划,针对求职困难的学生建立台账、细致摸排,深入了解困难学生的实际问题,提供一对一帮扶指导和单位推荐,为困难学生就业兜底。

来评有礼

你认为考研、考公热现象的背后原因是什么?是就业压力、社会竞争还是个人追求?

你认为考研、考公热是否会导致教育资源、人才资源的过度集中的情况?这对社会整体发展有何影响?

你认为该如何缓解考研、考公热带来的压力?有哪些可行的政策或措施?




(编辑:欧肖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