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强调,更好担负起经济大市挑大梁的责任使命,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以二次创业的奋斗姿态“再造一个新佛山”。
要“再造一个新佛山”,全力做好经济工作是关键一步。全会从八个方面做出了工作部署。其中,“着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取得新突破”在八大突破中被放在首位。
全会报告指出,锚定“一点两地”全新定位,加强与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平台战略联动,深化与香港、澳门的合作,携手共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塔吊林立,广湛高铁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段施工如火如荼。/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洪海摄
大湾区极点城市挑大梁
市委委员、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徐航留意到,今年全会报告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放在八个着力的第一位。他表示,近两年全会报告都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放到非常靠前位置进行部署,让人深刻感受到佛山推进大湾区建设的积极愿景与作为。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广东始终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深化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摆在工作的重中之重。佛山作为大湾区重要极点城市,加快推进大湾区建设是应有之义。
为此全会报告强调,锚定“一点两地”全新定位,进一步做强大湾区极点城市功能,在建设世界级湾区、发展最好的湾区中凸显佛山力量。
佛山作为大湾区重要极点城市,要想扮演好“经济大市挑大梁”角色,必须把推进大湾区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做强极点城市功能,在贯彻国家区域战略体系中,充分发挥“核心区”和“增长极”的引领、辐射、带动作用。
高水平互联互通成发展新引擎
广湛高铁佛山站启动建设、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获得立项批复……去年以来,佛山大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取得突破性新进展。
“硬联通”对于推进大湾区融合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近年来,大湾区“硬联通”正向着更深层次的融通推进,而这些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既是佛山发展的新机遇,更是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新引擎。
以争取今年上半年动工的新机场为例,将推动佛山及广佛极点周边地区制造业、旅游业等优势领域,从大湾区扩展到全国乃至全球。
“新机场将推动高明从边缘变成中心。”市委委员、高明区委书记姜岳新表示,空铁联运的新机场,加上西江岸线,高明将成为一个水陆空铁多维度的交通枢纽中心。高明将集全区之力,切实把最大的机遇转化成最大的增量,为“再造一个新佛山”贡献高明力量。
市委委员、禅城区委书记严冰表示,禅城要充分利用广湛高铁佛山站建设契机,让禅城成为链接大湾区各种资源的强支点。
全会报告提出,提速广湛高铁、珠肇高铁、深南高铁、广佛西环、中山东部外环高速北延线等项目建设,深化“湾区一港通”“大湾区组合港”等河海联运模式,深度参与环珠江口“黄金内湾”建设。
市委委员,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丘胜辉表示,佛山今年将持续推进一批海陆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加快建设中山东部外环高速北延线、南新高速等项目,谋划建设11个码头等。
互融互通加速
大湾区市场一体化
当下的粤港澳大湾区,越来越像一座“大城市”;每一位湾区人,也能在佛山实现自我价值,开辟人生的新天地。
95后澳门女孩邓嘉欣三年前带着10万元到佛山创业,进驻佛山港澳青年创业孵化基地创办商务公司,去年公司总营收已近500万元。
港澳青年在佛山创业的成功,不仅印证了佛山具有优质的营商环境,更反映出大湾区市场正逐步实现一体化。
全会报告提出,深化“湾区通”工程,拓宽“湾区标准”“湾区认证”,加强产业科技协作,精准对接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推动共建香港(佛山)科创转化合作区,加强与澳门中医药协同创新和产业化合作,积极推动大湾区市场一体化。
换言之,“一个标准,湾区通行”的一体化实践,将有利于佛山企业进一步降低成本,为闯荡更大的市场赋能,以互融互通进一步向产业化、国际化迈进。
市委候补委员,佛山中德工业服务区(佛山三龙湾科技城)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吴磊认为,大湾区融合发展进入关键性阶段,加快建设经济高度协同、规则深度衔接的制度体系是其中一项重要使命。
市委委员,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委台港澳办主任盘艳建议,佛山要打通与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的“最后一公里”,为港澳台优质企业项目落地佛山,做好牵线搭桥服务工作。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莫璇、阮凤娟、倪玉洁、何其辉、周龙凤、谈飞洋、唐格桢
(编辑:梁智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