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处求独到 佛山制造如何向上突围

2023-08-22 09:03 来源:南方日报

近段时间,佛山发生了几件“创新大事”。

  先是佛山诞生多项全球首创技术——主导研发全球首台氨氢融合直喷零碳内燃机,诞生全球首块零碳氨燃料烧制成功的绿色瓷砖,推出全球首款稀土氧化物TFT驱动AM-LED拼接显示屏。

  6月,佛山入选2023—2025年度“创新驱动示范市”,成为广东唯一入围的城市。

  不久后,由诺贝尔奖得主巴里马歇尔团队参建的生物医学与创新药物联合实验室落户佛山。

  原始创新的种子与高质量创新的土壤,在佛山悄然生长、成熟。

  事实上,随着全球发展不确定性的增加,整个中国对“从0到1”的原始创新,以及攻克“卡脖子”环节的重大创新的重视,达到了空前高度。这事关整个产业链的韧性与竞争力的天花板高度。

  经济学家周其仁曾说过,中国制造多是生产世界上已有的东西,是“看到了造”;但还有一种模式叫“想到了造”,即造出前人没有的东西,讲究原创。“中国制造真正的转型是要从‘看到了造’转向‘想到了造’。”周其仁说,这是中国经济突围最难的一条路,即到高处去争独到性。

  回望佛山制造发展历程,满足新场景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与改进式创新曾占据主流,“无中生有”的颠覆式创新仍十分稀缺。如今,改变在无声推进。一场抢占独到性与制高点的创新突围正在打响。

  “无中生有”的创新实验

  提到原始创新,就不得不提其中的一个代表人物——远大科技集团(下称“远大”)创始人、总裁张跃。

  一栋11层的房子,29个小时内,像搭积木一样盖好。这件“异想天开”的事,正是由张跃在全球首先实现。

  20世纪80年代末,张跃和弟弟张剑共同创立远大,主营空调业务。1992年,远大就研发出国内第一台直燃式非电空调,并在之后登上非电空调销量的冠军宝座。张跃也由此收获了大量财富。

  在财富得到“极度满足”之后,张跃开始追求经济回报以外更大的满足感。他开始化身“技术狂人”,执着于闯入“无人区”开辟“从0到1”的创新。他将这种创新探险带来的满足感形容为“因为我做的事情是自己创造的。”

  正是在这样的执念下,张跃为世界带来了他的原始创新代表作——全球首创的“活楼”。

  什么是“活楼”?张跃自己的解释是,就跟小孩子搭积木一样,楼建完后觉得面积不够用,可以再加2层。“再过段时间,如果居住人口太密、交通不方便,这栋楼还可以拆了移动到别的地方,这就是‘活楼’。”

  为此,张跃耗费3年时间,寻找及发明了上百种耐高温材料,尝遍了无数次失败,并不惜重金,最终成功开发出“活楼”所用的材料——不锈钢芯板。这种芯板有上下两块钢板,中间夹着壁很薄的芯,通过1100℃热风铜钎焊把它们焊在一起。

  用上这种芯板后,造房子从工地被搬到了工厂。因为结构、墙窗、机电等房子模块全部可在工厂制造、调试,现场只要用螺栓将模块与模块之间拧固,插接水电即可安装,如同搭乐高。更为关键的是,这种房子不仅环保还抗震。至此,传统的钢筋混凝土建楼模式被彻底颠覆。

  2018年,全球首座不锈钢芯板建筑在长沙远大城落户;2021年,全球首创不锈钢低碳建筑“活楼”也由远大建成,11层楼的房子仅耗时28小时45分钟,取名“家园1号”,隐隐暗合着远大和张跃的创举。“我们始终只搞原始创新,从不模仿同行业技术。”张跃说。

  周其仁对张跃的创新不吝赞美,认为这种“无中生有”“想到了造”的原创式创新是制造业发展的更高阶表现。它门槛高、护城河深,更容易形成绝对优势。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想到造”已开始在国内冒头。而珠三角绝对是这种创新进化最为活跃的地区。

  从长沙往南,在制造业大市佛山,“想到了造”的种子也正暗自生长。

  去年底,全球首块零碳氨燃料烧制成功的绿色瓷砖在佛山诞生。零碳燃烧是最根本、最直接、最有效的减碳方式之一,在高温下燃烧不会产生任何碳排放。对于全球制造业来说,这是一场能源革命。这背后,是创新大脑佛山仙湖实验室和欧神诺陶瓷、德力泰等龙头企业不断容错试验、合力攻关的成果。

  颠覆性的创新革命在更多的产业阵地中一一打响。

  在传统的纺织服装领域,今年4月,广东溢达宣告了其无水染色技术的成功诞生。这一技术可以在染色过程中做到真正无水,是世界范围内的一大创新,将打破纺织印染名列全球前三大污染行业的现状。

  在新锐的氢能源领域,佛山主导研发出全球首台氨氢融合直喷零碳内燃机。这意味着中国商用车在实现碳中和技术领域上实现了重大技术突破。

  风起于青萍之末。原始创新火种的无声成长,让佛山这场创新突围有了更大想象空间。

  “尖刀部队”的突出重围

  当然,“想到了造”在当下仍属稀少。尤其是在佛山这样依靠“三来一补”起家的制造重镇,“拿来主义”一度大行其道,颠覆式创新无法横空出世、一蹴而就。

  对于佛山来说,当下更重要的是先挖掘一批以科技为本位、靠过硬技术杀手锏闯市场的“尖刀部队”型企业,做大原始创新的资源池,见证他们从全省首创一步步迈向全国首创,及至挺进全球“无人区”。

  在疫情为很多企业带来生存难题的时候,一家佛山企业却连年实现营收逆势增长。这家企业是广东原点智能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原点智能”)。原点智能的主打产品是高端数控机床。这类工业母机是制造业基石,被列为“加快突破的战略必争领域”。在这块最初被海外巨头垄断的战场,体量不大、起初也不起眼的原点智能却以“黑马”之姿闯入,一路过关斩将。

  在超硬材料激光微纳加工领域,原点智能率先提出“全激光制造”加工理念,打破硬脆材料的高效加工“卡脖子”难题,多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激光数控机床90%的核心零部件实现国产化。

  同样在高端装备领域练就技术绝活的还有广东嘉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下称“嘉腾”)。此前,差速20吨AGV驱动单元在嘉腾面世,属全国首创。嘉腾还曾历时3年研发AGV防滑驱动轮,破解了AGV行业一直无人可解的防滑难题。这一切,让嘉腾逐渐成为国产机器人行业内的一个自主创新的典型样本。

  这些技术“尖刀部队”如何炼成?这背后固然有在创新建设上的大举投入。比如,原点智能研发投入已将近2亿元,研发人员目前占比近半,未来5年的研发预算超1.2亿元。这种研发投入力度在小企业中并不常见。

  然而,技术“尖刀”能出鞘,更因为他们愿意挑难的事情做,主动放弃杀价竞争,而是从以往“卡脖子”技术上撕开口子,投身更高阶的竞争。

  原点智能创始人曾超峰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要把饭碗端在自己的手上。“如果自己不掌握‘卡脖子’技术,我们的高端装备就造不出来,就要受制于人。”

  嘉腾的创新更是源于自我高要求下的主动迎难而上。其AGV防滑驱动轮的诞生就是如此。为满足一个国际大客户对安全性和稳定性的要求,嘉腾一直在寻找一款可在潮湿环境使用、具有防滑功能的AGV驱动轮。但它找遍全球大大小小的AGV轮胎供应商也未果。

  无奈之下,嘉腾放弃了可口可乐饮料工厂的项目,转而自主立项研发破解难题的技术。它成立研究小组,并与中南大学展开合作。经过3年多的努力,AGV防滑驱动轮在今年面世。它能在潮湿、积水、油污、极光滑地面等各种特殊地面上稳定行驶。

  “仅从赚钱角度,这件事不一定值得做,因此一直没人去破解。但它可能在以后某个时刻成为杀手锏,甚至成为卡脖子的技术。从难处入手,才有价值。”嘉腾董事长陈友说。

  也只有迎难而上地“冲锋”,才能获得超乎寻常的创新回报。

  广东华特气体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华特气体”)是佛山特种气体制造商,曾是唯一获得光刻机巨头阿斯麦认证的中国企业。华特气体生产的特种气体是制造芯片的必需品。用华特气体总经理傅铸红的话说,研究这款气体的过程“异常艰难”。

  “首先是对组分气体进行纯化这道关。”傅铸红说,“有些组分气体含量非常少,只有几克甚至零点几克,要将他们精准地混合在一起,还要保证他们在管路的输送和钢瓶的存储过程中长期保持量值的稳定,这对技术的要求非常高。”

  华特气体研发团队在几乎没有任何专利文献可以参考的情况下,不停试错和摸索,在积累了几千组实验数据后,最终研制成功。这款光刻混合气更被印入了阿斯麦的供货产品说明书上。这意味着阿斯麦强烈建议用户在使用阿斯麦生产的光刻机时,配套使用其认证企业的光刻气。对华特气体来说,这无疑是来自顶尖技术层面的一种高度认可与推广。

  “创新裂变”的佛山策略

  近日,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揭晓。其中,技术发明特等奖授予了北京大学医学同位素研究中心主任王凡教授团队,其研制出国际上第一个用于SPECT显像的广谱肿瘤显像药物,使中国在核医学SPECT药物研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距离北京大学2000公里外,坐落在南海狮山镇的佛山瑞迪奥医药有限公司,是王凡团队实现科研成果转化的“主阵地”。2013年,王凡教授团队通过人才团队政策落户南海。此后,南海区政府一路协调相关单位落实扶持资金、产业化场地,帮助争取社会资本投资,追加产业提升基金投资,十年如一日为科研成果成功转化扫清了障碍。

  推动创新要素与地方政府“双向奔赴”,开辟创新向上突围的新局面,还需要从城市策略上瞄准高质量创新。这背后首先是顶层设计上的高要求。

  今年7月6日召开的佛山市委十三届六次全会提出,着力在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上干出业绩、闯出新路,佛山要坚定不移地走好应用型科技创新的路子,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这些年,佛山更是把攻克重大创新难题、修炼原始创新能力放在城市战略高度。一批重大实验室平台就是最鲜明的体现。

  在佛山科创的前沿阵地三龙湾科技城,最近季华实验室的二期园区顺利交付使用。目前该实验室正积极推进“璀璨行动”的各项工作,争创国家信息装备先进制造技术创新中心。

  作为广东省委、省政府启动的首批4家广东省实验室之一,季华实验室去年申请发明专利数量居省实验室第一。它不仅实现了部分集成电路装备核心零部件的国产替代,还诞生了多项全国乃至全球首创技术。

  与季华实验室同属佛山重点打造的创新平台的仙湖实验室,不久前宣布牵头启动建设国家能源重点实验室,助力构建以氢和氨作为直接能源或能源载体的新能源体系,这也让佛山在国家新能源科研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印记。

  依托这些科创平台,佛山加速实现“创新裂变”。数据显示,仅今年上半年,佛山12家市级重点科创平台累计引进研发人员1900余人,申请发明专利940余件,获授权发明专利约360件,培育孵化科技型企业295家。

  平台布局的同时,政策的加码与体制机制的改革,同样优化着佛山的创新磁场。

  今年佛山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实施“百千万”产业人才工程,推进人才创新灯塔产业园建设,加快培育引进科技创新人才、企业家人才、高技能人才等十类人才。而通过各级政府叠加出台人才引育政策,类似王凡团队的创新创业故事不断上演。据统计,目前全佛山人才资源总量超236万人,累计引进全职院士3人、省创新创业团队11个、市科技创新团队229个、各类领军人才超300名。

  其中,为了遴选出能够实现颠覆式创新与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突破的人才团队,佛山祭出改革杀手锏——建立健全“企业出题、科研答题”机制,优化“揭榜挂帅”“赛马制”等组织形式。同时,学子“归巢”计划的实施,也吸引大批青年才俊扎根发展。

  成为原始创新策源地十分不易。而佛山正向着这个目标,一步步筑牢创新链条,做实城市文章。

  文/南方日报记者吴欣宁 林洛峰

(编辑:梁智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