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教街道星光社工服务中心推出霞石玉米墟生态共营计划,赋能乡村文化建设

2021年04月22日 15:12 来源:珠江商报

  如无意外的话,本周五,伦教霞石村将在霞石文化广场墟日路段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传统墟日体验之旅活动。捏面人摊位、代写书信、手绘草帽……这些上世纪70、80年代的墟日记忆,都有可能在霞石传统墟日体验之旅上看到。

  这是伦教街道星光社工服务中心联合霞石村委会推出的霞石玉米墟生态共营计划系列活动之一。其中传统墟日体验之旅活动已经举办了两场,每场均吸引不少村民参与其中,那热闹景象一如旧日的墟市。

  星光社工郭姑娘介绍,希望通过这个项目,挖掘独属于霞石墟日的文化,打造特色墟日,并争取村民对此的文化认同感,促进乡村文化建设。

在传统墟日体验之旅活动中,霞石亲子家庭在认领摊位做起了墟日摊主。 /星光社工供图

  挖掘墟日文化打造特色墟市

  虽然受到城市化和商品经济的冲击,但顺德还是有不少乡村墟日保留了下来,成为村民经济生活的一部分,就伦教来说,霞石和三洲墟日至今人气旺盛。

  郭姑娘介绍,他们在霞石开展服务过程中,出于了解霞石文化的需要翻阅过县志,发现霞石墟日在清朝咸丰年间就有了,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而现在这个墟市至今仍然存在。只是,随着时间推移,墟日在保持繁荣的同时,也为村民带来一些烦恼,例如交通堵塞、垃圾滋生等。

  为了促进乡村文化建设,以及促进社区营造,他们策划了霞石玉米墟生态共营计划,以“墟日”作为空间活化以及社区文化营造的切入点,利用霞石村原有的墟日空间及文化资源,结合霞石村村民普遍种植玉米且品种繁多、品质优良的特点,提升墟日环境,打造霞石村特色墟日,将霞石村墟日发展成为具有乡村本土特色的生态墟日。

  项目得到了顺德区社会治理众创共善计划同行善·慈善服务板块的扶持,由顺德慈善会·和的爱心基金资助,在伦教街道公共服务办公室的指导下,于去年6月份正式拉开帷幕,项目将持续一年,至今年6月份结束。郭姑娘介绍,项目以玉米墟作为关键词,主要是考虑到村民普遍种植玉米的现实文化背景,但在专家的建议下,项目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内延已经超出了玉米的范畴,拓展至整个墟日文化。

  郭姑娘介绍,项目分为两个主线进行,第一是从村民的困扰点入手,召集村民、霞石市场管理方等利益相关方进行讨论,对墟日进行分区规划,制定墟日公约,第二是对墟日空间进行美化改造等,提升霞石墟整体环境。

  与此同时,他们还会挖掘以及探索霞石村的墟日文化,收集旧墟日照片及口述资料,增强村民对墟日文化的认识,并提供多元化的墟日体验平台,促进村民社区参与。

社工带领村民在 霞石中心球场旁绘制霞石墟日文化长廊。 /星光社工供图

  村民积极参与墟日文化传播

  作为一个乡村文化建设项目,玉米墟生态共营计划与社区营造思路一脉相承,霞石村党群先锋队队员和村民活动贯穿始终。

  就周五将举办的传统墟日文化体验之旅来说,摊主的运营方其实就是村民。活动开展前期,星光社工与有意参加的亲子家庭一起策划筹备,然后发布消息鼓励亲子家庭认领摊位。在上一期的体验之旅活动中,村民郭子浩在其家长带领下参与了其中,他们从霞石社区花园采摘蔬菜,然后叫卖,“收获还是挺大的,一开始孩子不敢叫卖,后来胆子就大了。”郭子浩的妈妈陈锐娟说。

  项目还会定时召集村民、霞石市场管理方等利益相关方开会商讨,针对墟日的管理出谋划策。在最近的一次会议中,星光社工总结了会议讨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垃圾桶的设置以及摆放位置,停车指引和公厕指引等标识的设置、便民座椅的设置等。

  “这些问题都是前期村民自主走访,以及根据平时生活经验发现的。”郭姑娘说,具体的解决方案也由村民和霞石市场管理方讨论形成,这周他们还会组织一次会议,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划分,然后由有兴趣参与其中的村民认领任务,在村中通过物资众筹等方式,一起对墟日公共空间进行改善。

  与此同时,项目组还在积极挖掘百年墟市的文化内核。“我们找了一些长者,了解过去墟市对村民生活的影响,了解其历史变迁过程等。”郭姑娘说,这个过程吸引了不少村民主动参与,村民苏炳礼就是其中一个例子。年过七旬的他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霞石墟日情况记忆犹深,为了帮助项目的推进,他甚至耗费精力画了一幅霞石墟日长图,呈现了旧时霞石墟日的布局、建筑情况等。

  村民活动推动了项目的发展,而一些具体成果的呈现也增加了墟日的活力。去年12月,社工带领村民在霞石中心球场旁墟日路段通过彩绘绘出一条霞石墟日文化长廊,色彩缤纷,元素丰富,“吸引了不少人前来拍照打卡,墟日也带旺了不少人流。”墟日摊主好姨说。

  这样的成果还将有更多。郭姑娘介绍,目前他们正在整理有关墟日的口述历史,将整理成册。结合他们策划的亲子绘本阅读班活动,他们也将策划有关霞石墟日文化的绘本,相关的文创产品也在征集中,“未来这些成品都会成为霞石墟日文化的传播媒介,村民和党群先锋队队员也将成为文化传播者,向更多人传播这段与村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历史。”

 

  文/珠江商报记者莫胜娜

(责任编辑:游小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