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交出高质量脱贫攻坚答卷,对口帮扶的凉山州北三县实现脱贫摘帽

2021年02月22日 09:50 来源:珠江时报

  

南海区人社部门组织企业赴凉山州越西县举办专场招聘会。 (资料图片)

  2月19日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八集脱贫攻坚政论专题片《摆脱贫困》播出第二集《精准施策》,报道了凉山学子在佛山接受免费中职教育学习粤菜烹饪的故事。这是佛山扶贫工作再一次获得央视肯定。

  山海之遥,只有放在历史长廊上,才能丈量清晰;佛凉携手,只有发生在眼前,才能感受真切。

  2020年,南海对口帮扶的凉山州甘洛、越西、喜德三县(下称凉山州北三县)实现脱贫摘帽。这是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南海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集中力量攻坚克难,交上的一份脱贫攻坚“答卷”。

  事非经过不知难。回望历史,2017年6月,在佛山市、凉山州党政领导的共同见证下,佛山五区与凉山州的11个县签订结对帮扶协议,南海区结对帮扶凉山州甘洛、越西、喜德三县,开启了新时期的“彝海结盟”和“民族团结”新的精彩篇章。

  多年来,南海从精准对接劳务输出、保障住房安全、打造脱贫奔康产业园、扎实开展消费扶贫等方面精准发力,把脱贫攻坚工作做实做细,使贫困群众得到真实惠。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南海用真情实意和真干实干讲好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故事,既是为了兑现“决不让一个民族兄弟掉队”的庄严承诺,也是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同一个梦想贡献南海力量。

  结对精准帮扶

  从“输血”向“造血”转变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

  自结对帮扶凉山州北三县后,南海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不断补齐短板打牢基础。在资金投入方面,2016年以来,佛山市、区、镇共投入各级财政帮扶资金6亿元。社会资金投入方面,累计向凉山州北三县捐赠款物合计6200万元,其中,2020年向北三县筹集拨付社会帮扶资金2880万元。

  山高坡陡,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这是凉山州不少贫困山村面临的困难。多年来,南海以推进援建安全住房建设为首要目标,积极落实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帮助凉山群众搬出了出行难、饮水难、用电难的山沟沟,搬进居家舒适、交通便利的新房子。

  就业和产业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是实现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根本之策。要大力发展产业、促进就业,才能从最深处拔掉“穷根”。

  为了更精准把握对口帮扶县的需求,南海多次组织企业、协会等社会力量,穿山越岭走访三个县的农特产品种植情况。南海企业家的到来,给凉山带来了资金、技术和人才,两地各项要素加快流动对接,打通全产业链的高科技农业在大山深处落地生根,正在打开“造血式扶贫”的新空间。

  为了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南海立足发达的民营经济,让更多贫困劳动力到南海就业。实际上,帮助凉山州贫困人口实现就业,只是南海建立就业扶贫长效供应机制帮扶凉山的一个缩影。

  2020年,南海还努力与凉山州北三县建立起“以精准识别为基础、以就业培训为先导、以劳务输出为重点、以后续服务为保障、以帮扶政策为支撑”的就业扶贫新路径。为了帮扶凉山籍务工人员更好地融入南海,南海区相关部门一起联动,精心组织,对他们加强技能培训,提供贴心和细致的服务。

  凉山是攻克深度贫困的最后堡垒。发动社会各方力量,与凉山三县“结对子”,勠力同心众志成城,这是南海对口帮扶凉山州北三县的工作特色之一。通过点对点帮扶交流机制,双方促进了帮扶需求和资源对接落地。

  比如甘洛县,南海区卫生健康局捐赠医疗器械,桂城街道带企业家开展“百企帮百村”的村企结对工作。针对3个县教育卫生事业发展落后、人才急缺的现状,南海各学校、医院发挥所长,选派教师和医生开展支教、支医。

  社会帮扶是对口帮扶工作体系中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项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展销活动中,消费扶贫也得到了广大企业和市民的热烈响应,“以购代捐”热情高涨。

  凉山北三县脱贫摘帽

  真情用心实干

  红顶黄墙,入户大厅宽敞明亮,厨房灶台整洁,有独立卫生间和阳台,还有覆盖全屋的无线网络,出门不远处便是幼教点和民宿活动广场……2019年10月,甘洛县蓼坪乡清水村120户457名贫困户搬进新房。

  住上新房子,得益于南海的真情用心帮扶。清水村是佛山南海资金援建村之一,村子附近还建了牲畜圈舍,在解决好人畜分离问题的同时,保留当地村民养猪牛羊的习惯。

  2020年6月13日,央视新闻频道《朝闻天下》栏目播出题为《四川喜德:瓜菜成熟质优味美产业带动稳步脱贫》的新闻报道。画面播出的内容,正是南海区与喜德县共建的鲁基乡现代农业循环产业园,采用现代化水肥一体喷灌系统等现代农业技术种植甜菜心。

  产业蓬勃发展的场景不只发生在喜德。在甘洛县蓼坪乡清水村,高山蔬菜基地让当地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赚钱的梦;在越西县竹阿觉镇俄布村,20公顷高山蔬菜示范基地建设,南海区援建总投资400万元,采取“县农旅投公司+引进基地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加速越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解决部分劳动力就业问题。

  多年帮扶之下,一座座新房拔地而起,一个个产业项目“开花结果”,既解决了村民家门口就业难题,也带动了村集体经济增收。

  2020年的数据显示,凉山北三县共新增引入并落户12家企业,投资6880万元,带动1.3万名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就业增收,新增8间扶贫车间,带动贫困劳动力27308人,成为南海区帮扶北三县的重要特色,被中央电视台新闻报道5次。

  除了在家门口致富,南海也为凉山务工人员提供大量工作岗位。比如在喜德县形成县-乡-村-组的劳务输出体系,同时,利用佛山出台的劳务输出激励政策,通过逐个乡镇走访、层层发动,邀请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宣传等举措,广泛动员当地群众外出就业。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17日,南海区共接收凉山籍务工人员1993人,稳岗满3个月以上的642人,接收及稳岗满3个月贫困户总人数已超额完成考核任务。通过建设扶贫车间、公益性岗位、开展培训等方式帮助北三县贫困人口省内就近就业2497人。

  2020年7月,在喜德县中坝村直播推介专场,佛山扶贫干部与凉山州领导联合推介苦荞及苦荞制品、蜂蜜、腊肉等农特产品。这是消费扶贫周系列活动之一。据央视报道,此次佛山-凉山消费扶贫周线上相关直播活动,全网观看量累计超过1700万。佛凉消费扶贫馆平台注册地址、发货地址为凉山的商家订单上涨了3倍多,苦荞及苦荞加工食品、青花椒等凉山特产销量上涨明显。

  走向市场,才能增加农民收入。数据显示,消费扶贫方面,通过利益带贫机制、引进商贸企业、电商平台合作、组织网络直播等方式推进“1+1+N”模式消费扶贫,凉山州北三县完成消费扶贫金额为7674万元,其中南海区预算单位饭堂采购扶贫产品金额达1644.28万元,南海区工会采购爱心礼包金额达418.28万元,助推北三县脱贫奔康。

  多年真情用心帮扶,迎来凉山北三县全部脱贫摘帽,这就是南海交上的脱贫攻坚最好答卷。

  激发内生动力

  两地携手共奔小康

  “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这样的苦日子,山友花过了30多年。在佛山的帮助下,她搬进四川凉山甘洛县蓼坪乡清水村的新居,不再担心“屋漏偏逢连夜雨”,还在离家不远处的蔬菜种植基地找到工作。“吃得好、住得好、有工作,真要感谢党,感谢佛山。”山友花说。

  这种转变源于南海对口凉山州北三县的帮扶,而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在越西县现代农业(苹果)融合发展示范区,入股苹果园后收入大大增加的村民秋足阿支说,他们一家原本居住在50公里以外的山上,交通不便、住房破旧不说,全家忙乎一年也只能勉强吃饱肚子。如今,他们和1400多户贫困户易地搬迁到越西县城北感恩社区,还分到了每人5000元的产业扶持资金,全家人决定全部入股到附近的苹果产业园。

  曾经,喜德本地的老百姓看大病都不去喜德县人民医院。南海区人民医院医务科专家、挂任喜德人民医院副院长的孙辉介绍,经过组团式医疗帮扶后,喜德县人民医院发生巨大改变,开创出许多“第一”:创建新生儿室,填补县妇幼工作的空白,提高新生儿救治成功率;开创白内障手术治疗,日门诊量由最初的2~3人逐渐达到20人,形成品牌效应……

  帮扶多年,南海带去的不仅仅是资金、技术、项目、人才,更是一种新的思维,这种全新思维和干事作风逐渐影响着凉山当地人民,激发了他们想要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

  在甘洛县蓼坪乡清水村高山蔬菜基地,半年开荒1080亩土地,36天建成办公区域,40天完成千亩土地水管铺设的“南海速度”,令甘洛县德利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宋良大感惊讶,他也因此对扩大基地面积信心满满。而作为高山蔬菜基地的合伙人,村民周志军也说,“没有南海扶贫干部,我也没有信心去做。”

  在越西县驻南海稳岗组工作人员木留法铁曾表示,走出大凉山,南海区美丽的市容、发达的经济、便捷的公共服务等给凉山州务工人员的心灵带来了强烈的冲击,让他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现代生活的美好。“我们觉得,来南海务工,不仅仅是经济脱贫,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这里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

  摆脱贫困首要并不是摆脱物质的贫困,而是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奋斗的起点。如今,怀着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多的凉山人,在多方帮扶下,正凭借自己的双手,走在致富奔康的路上。

 

  文/珠江时报记者 程虹

(责任编辑:黄银华)

推荐阅读>